第三十七章 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深入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創新區域發展政策,完善區域發展機制,促進區域協調、協同、共同發展,努力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第一節 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
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優先位置,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的帶動作用。加快內外聯通通道和區域性樞紐建設,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改善落后邊遠地區對外通行條件。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優勢產業。設立一批國家級產業轉移示范區,發展產業集群。依托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地區,提高資源就地加工轉化比重。加強水資源科學開發和高效利用。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健全長期穩定資金渠道,繼續加大轉移支付和政府投資力度。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門戶城市開放力度,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第二節 大力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
加快市場取向的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推動結構調整,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整體競爭力。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大力開展和積極鼓勵創業創新,支持建設技術和產業創新中心,吸引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集聚,使創新真正成為東北地區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促進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推進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建設。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組織實施好老舊城區改造、沉陷區治理等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建設快速鐵路網和電力外送通道。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加快解決廠辦大集體等問題。支持建設面向俄日韓等國家的合作平臺。
第三節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制定實施新時期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完善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城鎮化與產業支撐、人口集聚有機結合,形成重要戰略支撐區。支持中部地區加快建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培育壯大沿江沿線城市群和都市圈增長極。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先進制造業,支持能源產業轉型發展,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培育一批產業集群。加強水環境保護和治理,推進鄱陽湖、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和漢江、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加快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支持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
第四節 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支持東部地區更好發揮對全國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轉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加快推動產業升級,引領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加快建立全方位開放型經濟體系,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在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等方面走在前列。推進環渤海地區合作協調發展。支持珠三角地區建設開放創新轉型升級新高地,加快深圳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促進珠江-西江經濟帶加快發展。
第五節 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區域間、全流域的協調協作。完善對口支援制度和措施,通過發展“飛地經濟”、共建園區等合作平臺,建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互助機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資源開發補償等區際利益平衡機制。鼓勵國家級新區、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平臺體制機制和運營模式創新。
第三十八章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區域一體,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輻射帶動環渤海地區和北方腹地發展。
第一節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積極穩妥推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降低主城區人口密度。重點疏解高耗能高耗水企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專業市場、部分教育醫療和培訓機構、部分行政事業性服務機構和企業總部等。高水平建設北京市行政副中心。規劃建設集中承載地和“微中心”。
第二節 優化空間格局和功能定位
構建“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的空間格局。優化產業布局,推進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北京重點發展知識經濟、服務經濟、綠色經濟,加快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天津優化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和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河北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轉移和京津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建設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新型工業化基地和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
第三節 構建一體化現代交通網絡
建設高效密集軌道交通網,強化干線鐵路建設,加快建設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并逐步成網,充分利用現有能力開行城際、市域(郊)列車,客運專線覆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完善高速公路網絡,提升國省干線技術等級。構建分工協作的港口群,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建立海事統籌監管新模式。打造國際一流航空樞紐,構建航空運輸協作機制。
第四節 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
構建區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預警體系和協調聯動機制,削減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氣化工程,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以上。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聯合開展河流、湖泊、海域污染治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分區管理,建設永定河等生態廊道。加大京津保地區營造林和白洋淀、衡水湖等湖泊濕地恢復力度,共建壩上高原生態防護區、燕山-太行山生態涵養區。
第五節 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建設區域人力資源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銜接區域間勞動用工和人才政策。優化教育資源布局,鼓勵高等學校學科共建、資源共享,推動職業教育統籌發展。建立健全區域內雙向轉診和檢查結果互認制度,支持開展合作辦醫試點。實現養老保險關系在三省市間的順利銜接,推動社會保險協同發展。
第三十九章 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首要位置,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
第一節 建設沿江綠色生態廊道
推進全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治理,長江干流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水平。基本實現干支流沿線城鎮污水垃圾全收集全處理。妥善處理好江河湖泊關系,提升調蓄能力,加強生態保護。統籌規劃沿江工業與港口岸線、過江通道岸線、取排水口岸線。推進長江上中游水庫群聯合調度。加強流域磷礦及磷化工污染治理。實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加強長江流域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加強流域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修復。設立長江濕地保護基金。創新跨區域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建立生態保護和補償機制。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
第二節 構建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統籌發展多種交通方式。建設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開展宜昌至安慶航道整治,推進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完善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港口布局,加快建設武漢、重慶長江中上游航運中心和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江海聯運、水鐵聯運,建設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推進長江船型標準化,健全智能安全保障系統。加快高速鐵路和高等級公路建設。強化航空樞紐功能,完善支線機場布局。建設沿江油氣主干管道,推動管道互聯互通。
第三節 優化沿江城鎮和產業布局
提升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功能,發揮上海“四個中心”引領作用,發揮重慶戰略支點和聯接點的重要作用,構建中心城市帶動、中小城市支撐的網絡化、組團式格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和有序轉移,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集聚度高、競爭力強、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走廊。加快建設國際黃金旅游帶。培育特色農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