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蘇 通訊員 劉小艷 文/圖
盛夏時節,秦巴腹地安康,2.35萬平方公里土地披綠疊翠,生機盎然。稻浪滾滾,茶芽吐翠,獼猴桃掛滿枝頭,魔芋葉片如傘搖曳生姿。俯瞰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一幅科技賦能、產業興旺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這一幕生動畫卷,得益于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市農科院)推行黨建“五帶”工作法繪就的科技興農新圖景。近年來,市農科院黨委以“黨員帶干部、師傅帶徒弟、試驗帶示范、成果帶產業、科技帶農戶”的“五帶”工作法為抓手,傾力打造“支部建在試驗田、黨旗飄在產業鏈”黨建品牌,走出一條黨建與科研、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為秦巴山區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黨員帶干部:科技攻關“先鋒隊”
安康,素有“中國魔芋之鄉”的美譽,魔芋產業是支柱產業之一,發展潛力巨大。然而,魔芋軟腐病和白娟病高發一直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
面對這一難題,市農科院薯類作物研究所黨員帶干部組成育種“先鋒隊”,借力省魔芋產業技術體系的資源優勢,成功選育出魔芋新品種“安魔128”。這一填補陜西雜交魔芋空白的突破性成果,與創新集成的“一年制魔芋輕簡化抗病栽培技術”配套推廣,實現了“當年種、當年收、當年見效”的目標,畝產高達1500公斤以上,發病率控制在10%以內,為魔芋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如今,“安魔128”已推廣種植12.6萬畝,“輕簡化技術”輻射36.8萬畝,為陜南魔芋產業發展掃清了障礙。
魔芋產業技術培訓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市農科院黨委大力推行“黨員帶干部”機制,以“崗位建功新時代”為主線,通過設立黨員先鋒示范崗、建立“1+N”“N+1”結對幫扶機制,推動黨建工作與科研業務深度融合。在全院8個黨員示范崗的輻射帶動下,已有9名黨員專家與11名非黨科研骨干結成幫扶對子,累計開展專題技術指導150余場次,形成了“黨旗紅”引領“科技藍”的生動局面。
該院還創新實施“黨建+統戰”工程,通過“思想共進、項目共研、服務共抓”的工作思路,建立黨委委員聯系黨外專家制度,定期召開“同心座談會”,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拉近與黨外人士的距離,構建起黨內黨外同心同向、共促發展的良好格局,為農業科技創新和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市農科院通過黨委會定向、黨員領銜課題、青年干部深度參與的模式,由黨員骨干包抓攻堅5個重點產業項目,將一般干部納入重點科研項目組,精準對接區域農業發展的核心需求,在實踐中錘煉隊伍、培養人才。“十四五”以來,該院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省市級突出貢獻專家6人,省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崗位專家17人、國家和省級科技特派員24人,省“三秦英才”1人、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全國及省部級勞動模范3人,安康道德模范、安康好人等5人,擔任中、省、市各級學術組織職務12人次,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師傅帶徒弟:鄉村振興“生力軍”
“這株結薯集中,薯型好,是個好苗頭。”在鎮坪高山試驗站海拔千米的馬鈴薯試驗田里,臨近退休的馬鈴薯老專家蒲正斌正俯身查看一株馬鈴薯的葉色和塊莖發育情況,身邊的年輕科研人員葉明輝快速記錄、拍照、編號,汗水浸濕衣衫也顧不上擦拭。
自2021年進入安康市農科院以來,葉明輝就跟隨蒲正斌扎根田間地頭,參與實生苗培育、單株選育、栽培技術研究試驗等全過程。“育種是一場持久戰,看得出、選得準、守得住,才是真本事。”蒲正斌常說,好的育種人,既要有科學素養,更要有吃苦耐勞的意志。面對兩萬多份實生單株材料,他毫無保留地將選種標準、親本配組經驗和雜交思路一點一滴地傳授給葉明輝。
“秦芋36號”“1305-32”等優良品系,正是在這片試驗田里一代代選育出來的成果。葉明輝表示:“蒲老師將幾十年育種經驗傾囊相授,我唯有沉下心、扎下根,把好品種真正選出來、種下去、推廣開,為農民增收、為國家糧安貢獻力量。”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市農科院堅持人才強院戰略,通過“師傅帶徒弟”機制,老一輩農業科學家的寶貴經驗與科研精神薪火相傳,培養了一支扎根田野、能打硬仗的農科生力軍。
同樣的故事也在水稻試驗田里上演。年過六旬的水稻育種專家洪安喜,精心育成的“瀘香145”“川香145”等8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品種,終結了安康無本地稻種的歷史。“辦公室里長不出好稻子。”這句樸實的話語深深地印在弟子邵發琦的心中,他立志“接好育種接力棒”,把良種種進農民田。在海南育種基地,玉米育種專家謝世學將淡黃花粉穩穩地抖落在花絲上,那些被謝世學視若珍寶的2000份育種材料,也傳遞給“90后”徒弟張金池。
試驗帶示范:科技強鏈“排頭兵”
“這個洋芋表面光滑,好刮皮,炒菜燉湯都很香,我自己買了一些,還給鄰居帶了一袋。”眼下,漢濱區晏壩鎮田壩社區150余畝富硒馬鈴薯迎來豐收季,平利縣三陽鎮牛角壩村村民彭昌華得知后,專門趕來一次性選購了50多公斤馬鈴薯。
該園區引入市農科院糧油所引進選育的秦芋系列、沃土系列、希森系列等優質抗病高產的富硒馬鈴薯品種,通過“早熟馬鈴薯+鮮食玉米+X”輪作套種模式,打造出畝產值超萬元的“萬元田”。
晏壩鎮馬鈴薯產業試驗的成功實施,是市農科院推行“試驗帶示范”的有力見證。市農科院將戰斗堡壘構筑在產業鏈關鍵節點上,在全市廣袤的田野間,32個科研試驗和示范基地織成一張覆蓋全域的科技示范網絡,成為聯通實驗室與萬畝良田的“金橋”。
在恒口示范區梅子鋪姐妹合作社,新品種水稻正沐浴陽光,舒展身姿,如同一扇扇展示成果、引領技術的窗口;在旬陽國樺公司的食用菌科技試驗站,“安香”系列香菇、“安耳”系列木耳等新品種與10余項新技術在此“落地生金”;市農科院果蔬研究所建立的30畝獼猴桃核心示范園內,“秦紅”“安鑫”品種碩果盈枝,推廣山地獼猴桃栽培技術1萬畝,指導漢陰縣打造獼猴桃產業集群示范樣板,輻射帶動全市7萬畝獼猴桃果園提質增效;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村優質高產水稻示范點,建成了農機農藝融合的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樣板田,實現了全生育期關鍵節點上門技術服務,經測水稻畝產均達到650公斤以上。
成果帶產業:躬身強農“領頭雁”
在漢陰縣漩渦鎮大漲河村茶園里,翠綠的茶葉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著墨綠,村黨支部書記蔣克明介紹說:“我們村茶園面積約600畝,以前,茶企只收春茶。現在,茶企開始生產紅茶,夏秋茶得到充分利用,茶葉采摘從一季變三季,每畝收益可增加1000元以上。”
研發創新型富硒紅茶
蔣克明所說的紅茶,是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魯成銀專家工作站和安康市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劉運華帶領團隊歷經五年攻堅,成功研發出的創新型富硒紅茶“安康果蜜紅”。該款紅茶具有湯色橙黃明亮、果蜜醇香濃郁、滋味細膩甜滑的特征,榮獲美國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第30屆中國楊凌農高會“后稷獎”等獎項。
漢陰縣現有茶園8.57萬畝,年產茶葉2400噸,綜合產值達8.1億元。作為果蜜紅茶的起源地,該縣積極推動茶產業轉型,引導23家茶葉生產企業和56個茶葉專業合作社從單一綠茶生產邁入集綠茶、紅茶等生產于一體的生產模式,延長了茶葉生產周期,提升了綜合產值,成為安康茶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的標桿。
在解決魔芋二氧化硫殘留量高、產品同質化等產業升級技術瓶頸方面,市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聯合高校、企業,歷經五年聯合攻關,在魔芋精粉低硫加工、魔芋凝膠穩定性調控、傳統工藝優化及高值化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相關成果榮獲2024年度陜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為魔芋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十四五”以來,市農科院共承擔中、省、市、企業等科技項目60余項,選育新品種15個,研究推廣科研技術50余項。先后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2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陜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一等獎5項,國家發明專利33項,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科技帶農戶:為民增收“農保姆”
在漢濱區建民街道天瑞塬馮家壩農業園區里,一畦畦番茄長勢喜人,市農科院高級農藝師高海娜正帶著團隊測量番茄生長數據。“通過將蔬菜廢棄物還田,改良土壤,可以有效緩解溫室連作障礙,形成綠色循環,減少化肥農藥使用,能產出綠色優質農產品。”她介紹說:“利用蔬菜廢棄物,加上豆粕、谷糠、微生物菌劑、酵素等堆肥還田,可以顯著提高番茄植株生長發育,增加番茄產量,提升番茄品質,改良土壤。”
高海娜以項目合作的方式,與天瑞塬農業有限公司結對,圍繞“蔬菜化肥農藥減施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高復種指數”“地方蔬菜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等相關技術開展聯合科研攻關,指導園區篩選適宜安康推廣種植的蔬菜新品種10多個,結合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驗,產量較原有品種提高5%~30%,通過開展拱棚羊肚菌復種甜瓜四季豆高復種指數試驗研究,進行“菌瓜菜輪作”,實現“一棚三收”,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種植效益。
“科技助農最后一公里”不僅是技術的傳播,更重要的是技術的接受、適應和應用。市農科院深入推進“三抓三促”行動,鼓勵科研人員與農戶建立長期結對幫扶關系,持續跟蹤指導農業生產。選派涵蓋種植、農產品加工等多個領域的“三區”人才30余名,圍繞“三區”地區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結合農時和生產關鍵環節,采用“課堂教學+現場示范+線上指導”相結合的模式,邀請院內專家、行業能手開展科技服務、技術培訓、成果轉化等工作。
以王勇、張園園等人為代表的食用菌研究團隊走進漢陰縣的食用菌大棚,幫助企業引進各類菌菇新品種,破解“農業芯片”難題;在鎮坪縣華坪鎮,由市農科院自主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系)與引進的48個外地品種(系)同臺“競技”,成為農民增收的生動樣板……市農科院將科技服務精準滴灌到安康的田間地頭,讓“科技帶農戶”、為民增收的“農保姆”故事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近年來,市農科院累計舉辦各類技術培訓167場,覆蓋1771名基層農技干部和100多名“土專家”,惠及農民超9萬人次。一項項“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實用技術,如星火燎原,點燃了千家萬戶的致富希望。
在黨建引領與科技賦能的同頻共振中,市農科院正以“五帶”機制為航標,引領農業科技工作者將初心深深鐫刻在每一粒種子之中,將使命堅實融入每一寸泥土之中。他們以科技的創新活水澆灌安康的希望田野,用科技的“金扁擔”毅然挑起富民強農的重任,共同繪就了一幅產業興旺、農民富裕的嶄新時代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