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宋孝波 張彬
在安康天瑞塬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漢濱區建民街道忠誠村種植基地的“幼苗托管所”里,智能化技術穩穩占據著“C位”。
一臺機器每小時可完成近6000株育苗基質的填充;3畝地的育苗大棚僅需一人便能管理;就連培育好的種苗,也能坐上“電動車”平穩送到田間地頭。全自動育苗播種系統與智慧農業監控系統,生動詮釋了設施蔬菜從“體力勞動”向“智慧勞動”的轉型。
10月14日,基地育苗室內機器輕鳴,技術員曹峰正熟練地操作一臺單通道紙缽機。一個個填充飽滿、切割均勻的基質塊,在育苗專用紙的包裹下,從出口源源不斷“奔涌”而出。
“‘三分種苗七分收成’。”曹峰輕輕拿起一塊圓柱體基質表示,“這種紙缽可以自然降解,秧苗的根系能直接穿透缽體生長。與傳統穴盤育苗相比,紙缽育苗最大的優勢是不窩根、無緩苗期,因此移栽成活率特別高。”他補充說,這項技術不僅提升了生產的機械化、標準化水平,所培育的種苗更是根系發達、苗情健壯,移栽后產量顯著提高,深受周邊農戶的歡迎。
“工廠化集中育苗的優勢,就像現代工業流水線對比傳統手工作坊一樣突出。”曹峰一邊介紹,一邊將裝好基質的紙缽整齊碼放入穴盤中準備播種。他表示,園區采用訂單銷售模式,眼下主要培育有萵筍、白菜、甘藍等各類菜苗,供應安康周邊市場。
除了機械化的育苗環節,日常管護的智能化水平同樣不凡。走進基地的育苗溫室大棚內,滿眼蔥蘢、生機盎然。58歲的園區工人汪金利正對萵筍苗和白菜苗進行管護。在這里工作后,她已經熟練掌握了育苗種植、管理等全套技術。
“過去的設備比較老舊,費工又費力。現在只要按一下遙控,澆水、施肥這些活兒就能輕松完成。”說著,汪金利輕點手中的遙控器,一臺大型滴灌設備隨即緩緩移動,將科學配比的肥水均勻噴灑給每一株菜苗。正是借助這套水肥一體化系統的“精準供給”,這3畝育苗大棚的管護工作,她一人便能輕松應對。
“這座育苗溫室大棚的‘智能化’究竟體現在何處?”技術員曹峰給出了答案:“核心在于一套由溫室高壓噴霧系統與設施蔬菜水肥一體化系統共同構成的‘精準供給’體系。”酷暑時節,高壓噴霧系統能快速為大棚降溫增濕;而水肥一體化系統則將灌溉與施肥合二為一,把水分和養分精準、均勻地輸送到菜苗根部,從而確保種苗健壯、長勢整齊、病蟲害少,成活率遠超傳統方式。
從“憑經驗”到“靠數據”,育苗生產逐步告別“靠天吃飯”。這座育苗溫室大棚分布著多組傳感器,可以實時、遠程監測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關鍵環境數據,并即時傳輸至云端平臺和手機APP上。一旦某項數據異常,系統便會自動報警,工作人員可遠程調整設備參數或現場處置。如今,整個種苗生產過程已實現“一屏掌控、精準管理”,育苗溫室大棚真正擁有了“智慧大腦”。
智能化的觸角不僅覆蓋育苗與管護,更延伸至種苗的運輸環節。在育苗溫室大棚旁,一條筆直的軌道貫穿通道。汪金利按照訂單將菜苗裝箱后,將運輸任務交給了軌道上的無人推車。裝車完畢,她按下“前進”按鈕,小車便平穩駛向棚外,將菜苗送往指定地點。
“現在連菜苗都能坐上‘小車’了!”汪金利笑著說,“這輛無人推車一次能裝5000余株菜苗,以前運輸這么多菜苗要來回跑上十幾趟,現在一趟就解決了,大大降低了我們的勞動強度。”
這個種植基地的生動實踐,已成為漢濱區以智能化賦能農業產業發展的典型樣本。近年來,漢濱區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目標,堅持以科技創新為第一動力,通過引入并應用一系列先進農業技術與裝備,顯著提升了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有效實現了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雙重目標。
漢濱區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張開軍表示:“我們將進一步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蔬菜產業的深度融合,構建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產業鏈智慧化管理模式,力爭將漢濱區打造成為陜南地區乃至全省設施蔬菜智慧化生產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