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謝櫻
夏日清晨,湖南長沙岳麓山清新濕潤、綠意盎然。半山腰處,響鼓嶺六角亭內,一塊青石碑靜靜矗立,默默訴說著中國將士奮勇抗日的故事。碑前,安放著一束束白菊,傳遞著今人無聲的致敬。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中南地區軍事重鎮長沙,見證了中日之間三次生死較量。三場長沙會戰以深遠的戰略意義和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隨著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引燃歐洲戰爭,遠東戰場的日軍嗅到戰機。日軍加速侵華進程,妄圖以武力迫使中國屈服。
“日軍認為,占領湖南省會長沙,可扼兩廣之咽喉,控川黔之門戶;另外,當時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為中國戰場的主體,日軍企圖通過進攻長沙,達到消滅中國軍隊主力的目的。”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沙市文史專家梁小進說。
1939年9月中旬,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調集10萬兵力,兵分三路進犯長沙。在日軍的凌厲攻勢下,湘北新墻河(今岳陽境內)防線上,國民革命軍第52軍胡春華營等英勇抗敵,阻滯日軍攻勢達72小時。面對日軍毒氣彈與炮火覆蓋,守衛長沙的官兵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的指揮下,采取“后退決戰、爭取外翼”的方針,誘敵深入,誓與長沙共存亡。后糧彈告罄的岡村寧次被迫下令撤退。
這場持續20多天的惡戰,以殲敵2萬余人、毀機70余架的輝煌戰果,迫使日軍退回原防地、恢復戰前態勢,取得正面戰場的重大勝利,舉國抗戰士氣為之大振。
隨著國際戰局的劇烈變動,日本的侵略步伐愈發急促。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為奪取遠東和太平洋地區霸權,妄圖盡快解決中國事變。當年9月,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惟幾集結12萬重兵,發動了對長沙更大規模的進攻。由于第九戰區對日軍進攻規模估計不足,指導失誤,致使日軍一度攻占長沙,并追擊到株洲。中國軍隊在接連失利的情況下頑強抵抗,最終再次將殘敵趕回至新墻河以北。
日本的野心仍未收斂。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為牽制中國軍隊增援、摧毀第九戰區戰斗力,日軍發動了對長沙的第三次進攻。在這次會戰中,薛岳使用獨創的“天爐戰法”,利用地理優勢,組織網形陣地分段消耗敵軍有生力量。
12月下旬,日軍兵分八路,強渡新墻河,國民革命軍第20軍、第58軍頑強阻擊。1942年元旦,日軍先頭部隊抵達長沙南郊,準備一舉攻占長沙。國民革命軍第10軍軍長李玉堂率領全體官兵立下“死則以長沙為墳墓”誓言,與岳麓山重炮火力配合頑強死守。至1月4日,日軍傷亡慘重,中國軍隊全線反擊,最終殲敵5萬余。
“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美、英等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接連失利的形勢下,盟軍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引起了強烈的國際反響;這次會戰的勝利,對保衛湖南及西南大后方安全、穩定全國戰局起到重要作用。”長沙市檔案館館長李建勛說。
三湘大地上,廣大長沙民眾與前方將士心脈相連、同仇敵愾。大戰在即,在中共長沙地方黨組織發動下,鄉親們配合第九戰區作戰要求,將田地變為阻礙敵寇的溝壑,肩扛手推把重要物資運送上山,不留給敵軍一糧一彈。炮聲響起時,長沙民眾積極為我軍當向導,自發成立運輸隊、擔架隊、救護隊,協同軍隊英勇殺敵。
據《湖南抗日戰爭史》統計,三次長沙會戰共殲滅日軍11萬余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戰馬和船艇。“三次長沙會戰,從高級將領到普通士兵,從白發老者到熱血少年,中國軍民以血肉之軀保家衛國,誓死捍衛民族尊嚴,詮釋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梁小進說。
28歲的講解員陳琴已在岳麓山風景名勝區工作六年。長沙會戰碑前,上千次的講解中,她見過退伍老兵撫碑憶往昔,聽過孩子們的好奇追問。陳琴說:“抗日先烈們用熱血和生命書寫的歷史,在一次次的傾聽與傳承中愈發清晰。三次長沙會戰烽火淬煉的抗戰精神,如同豐碑,將永遠矗立在歷史長河中。”
(新華社長沙8月1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