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葉佩 陳歡
駕車駛進紫陽縣城關鎮塘么子溝村,層層疊疊的青山排著隊,從近處的深翠到遠處的淡藍,把個小村圍在中間。房屋錯落,高高低低地散布在山腳下,炊煙從幾家屋頂升起,倒像是一幅掛在天地間的水墨畫。
如今置身于綠水青山中的塘么子溝村曾經是紫陽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就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紫陽縣第一家地方國營煤礦,彈丸之地分布著大大小小六個礦井。直到2003年,當地政府決定關閉礦井暫停開采,塘么子溝村開始動員群眾在原有茶園的基礎上,大面積補種茶樹,實施生態環境修復。2013年,紫陽縣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塘么子溝村“兩委”提出“封礦興茶”,徹底關停塘么子溝煤礦,并推動生態治理。
為搶抓政策機遇,塘么子溝村開始動員部分外出創業成功人士返鄉創業,興辦茶廠,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相繼創辦了“雙臺”“漢南”“紫沁”“益品源”“瑞陽”“硒福源”等茶葉企業,涌現出一批種植大戶。全村累計培育茶園6000余畝,茶葉產業成為村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近年來,紫陽縣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明確提出建設山地版的和美鄉村,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塘么子溝村便是紫陽縣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塘么子溝村位于城關鎮西南部,距離縣城4公里,國道541、塘營旅游公路穿境而過,總面積17.4平方公里,轄7個村民小組,共785戶2711人,是創建“千萬工程”省級示范村。全村現有耕地面積3200余畝,橘園500余畝,茶園6000余畝,茶葉加工廠28家,其中SC認證企業9家,年產干茶約110噸,綜合產值約6000萬元。現有市級茶業園區3家、縣級茶業園區3家,群眾收入以茶葉種植加工、縣城個體經營以及外出務工為主,村民人均純收入14791元,位于全縣前列。
近年來,塘么子溝村嚴格落實鄉村振興“四個不摘”要求,按照“一心、兩線、三片區”規劃布局,強力推動茶文旅融合發展積極探索富硒茶宴、鄉村茶宿、庭院茶館等新業態。把發展特色民宿產業作為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休閑鄉村民宿與美麗活力鄉村互融共促新格局。塘么子溝村深入推進的“山茶集市”特色民居改造項目,采取“農戶自籌+政府補貼”的形式發動村民對住房進行統一改造。民宿改造不僅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也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
塘么子溝村共有28家茶企,數量居全縣175個村之首,其中SC認證企業8家。為提高茶葉的產業效益,城關鎮塘么子溝村立足資源稟賦,搶抓茶產業發展機遇,以茶園標準化建設為基礎,以茶葉品牌化建設為主線,以茶旅一體化發展為重點,構建茶葉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茶產業發展向前沿高端躍升。
塘么子溝村努力在產、學、研、文、旅領域建立完整產業鏈體系,進一步延伸茶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推進富硒茶有機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茶產業健康發展。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塘么子溝村100余戶村民種植有機茶,并對“漢南”“瑞陽”“硒福源”“益品源”四個茶業園區統一標識,通過生態茶園改造,提升茶葉品質,全力擦亮“紫陽茶”金字招牌。
塘么子溝村有著悠久的礦洞歷史,村“兩委”通過梳理遺址脈絡,提煉文化符號,把冰冷的礦洞轉化為有溫度的文化空間。創新打造“礦洞+”模式,將藝術植入廢棄的礦洞,在礦洞沿線打造獨具特色的微景觀。當地村民另辟蹊徑,打造出獨特視覺效果的礦洞茶館,每逢節假日都有許多游客前來此處打卡消遣,品茶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