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李煥龍)“因為通了慈安橋,致富門路增多了,連野油菜都變成了新產業!”紫陽縣煥古鎮東河村黨支部書記陳中祥在總結上半年工作時興奮地說:有了慈安便民橋,致富路上加快跑。
陳中祥帶領筆者踏上的這座慈安橋,長13.4米,寬5.5米,高7米,是橫跨東河的一座混凝土平板橋。去年春季經安康市慈善協會評審、申報,爭取到了省市慈善協會的慈安便民橋項目,資助善款5.8萬元。負責承建的紫陽縣慈善協會,聯合縣鄉村振興局及包抓單位、當地愛心企業,整合各類資金30萬元,把原定的簡易人行橋修成了能通大車的公路橋。
此橋的建成,聯通了原有的鄉村公路斷頭路,拓展了新修道路,形成了3公里的村內環線,既方便了136戶、386人的移民搬遷安置點,又有利于公益事業和經濟產業大發展。
站在寬闊的橋頭,陳中祥指著南岸的預留地說:我們將在這里修建紅白喜事公房、休閑娛樂公園,與橋北的文體設施、林蔭大道和苗木花卉連成一體,呈現山水田林路一體化的新格局,構建東河村的鄉風文明新家園。
側過身來,他指著南北兩岸的綠色茶園說:馬上要修建產業公路、觀光步道,讓茶園變景點,實施茶旅融合。據他介紹:慈安橋聯通的茶園1100畝,全村現有茶園2200畝。橋修通了,路加長了,村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大為高漲,今明兩年計劃新增茶園300畝,力爭兩年內茶葉產業的年收入超過100萬元。
同行的紫陽縣慈善協會副會長汪義德告訴筆者:該村先后修成的兩座慈安便民橋,由于選址準確、輻射路廣,極大的推進了產業發展。他們新上的野油菜項目,不僅盤活了200多畝的土地資源,而且興辦了加工“撩酸菜”的工廠,帶動了勞務、運輸、餐飲、電商等相關產業,成為畝產超過5000元的高效農業,比種糧收益增長10倍。
從漢江邊的煥古鎮到巴山深處的東木鎮,從過大車的公路橋到供人行走的鋼架橋,由于溝通能力強,同樣推動了鄉村振興。東木鎮關廟村四組這座長21米、寬1.5米、高6米的工字鋼橋,溝通了一河兩岸村民76戶,給他們帶來了新增茶園160畝,新增養豬31頭、養牛22頭的直接利益。軍農村二組的這座長20米、寬1.5米、高6米的工字鋼橋架通后,使村民353人、學生45人再也不受隔河堵水之苦了。該組今年新增各類經濟項目價值60萬元,其中飼養黑豬200頭,價值30萬元。
慈安便民橋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陜西省慈善協會發起,社會各界參與,專為解決陜南山區河溝群眾過河難、上學難和農副產品、農用物資買賣難而設立的專項慈善工程,在上為政府拾遺補缺、下替群眾排擾解難上發揮了積極作用,現已為山大溝深的紫陽縣修建380座。
奔忙于新橋考察的紫陽縣慈善協會會長金韶發介紹:今年又爭取到省市慈善協會扶持的16座慈安便民橋資助項目,幾名會長正頂烈日、冒酷暑下鄉選址、勘測,爭取“建設一座小橋、帶動一片路網”,為鄉村振興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