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德莎
大山深處的產業能有多“紅”?
旬陽市趙灣鎮用實踐作答:黨建“紅”,產業才能“綠”,群眾的日子才能“火”。
這里,地處旬陽中心城區以北40公里,山高坡陡、海拔落差大,卻蘊藏著特色農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僅靠農戶單打獨斗,產業難以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依靠堅強有力的組織體系支撐。”這是趙灣鎮黨委在實踐中的深刻認識。
△ 趙灣鎮煙葉喜獲豐收
近年來,趙灣鎮黨委始終堅持“抓黨建促發展、抓發展強黨建”雙輪驅動,提出“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讓黨員聚在產業鏈上,使群眾富在產業鏈上”的發展思路,以“黨建紅”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持續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黨建強、產業興、群眾富”的扎實路徑。
黨建引領樹標桿 煙田長出“黃金葉”
“多虧鎮上的黨員干部和人大代表,不僅幫我們抗旱保苗,還教技術、找銷路,這‘黃金葉’今年準能賣個好價錢!”趙灣鎮王莊村煙農李世恩站在自家煙地中,黝黑的臉上滿是欣慰。一眼望去,煙田里,煙農們穿梭其間,采葉、捆扎、裝車,忙得汗流浹背,嘴角卻掛著掩不住的笑意。
在趙灣鎮,烤煙是農戶增收的“黃金產業”,更是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的“標桿工程”。今年以來,該鎮煙草種植面積長期穩定在1萬畝左右,年均產量115萬公斤,煙農戶均收入12萬元以上。這組亮眼數據的背后,是黨建力量的全程護航。
烤煙移栽關鍵期,持續干旱曾讓煙農們陷入絕境。危急時刻,該鎮黨委迅速發出動員令:籌措30余萬元購置儲水箱、水管、水泵等抗旱物資,調集4輛灑水車每日穿梭送水;抽調鎮村干部組建“黨員抗旱先鋒隊”,包村包片、包戶包田,頂著烈日與煙農一同挑水、栽苗、覆土。干群同心之下,全鎮1萬畝烤煙全部完成抗旱移栽,成活率超 95%,成功守住了煙農的“希望田”。
破解了干旱難題,“技術關”的突破緊隨其后。該鎮黨委創新“黨建+技術服務”模式,聯合煙站成立“烤煙技術指導服務隊”,將15個村(社區)劃分為3個片區,由黨員技術員包干負責。有著20年黨齡的煙站站長湛宣朝,既是老黨員也是人大代表,從育苗、移栽到田間管理、烘烤分級,他每天扎根煙田,手把手教煙農判斷煙葉成熟度、調控烤房溫濕度。煙田里,他蹲在地上舉著煙葉講解的身影,成為煙農最信賴的“技術坐標”。
△ 趙灣鎮鎮長黎小花(右)與煙草技術員查看煙苗
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載體,該鎮組織人大代表、煙站技術骨干與廣大煙農,在田間地頭、村莊院落、會議室開展“流動交流”式技術培訓。該鎮黨委還推動煙農黨員開展“比學講練”,邀請種煙能手分享經驗,讓黨員成為技術推廣的“二傳手”。王莊村村委會副主任李世發,既是鎮人大代表,更是烤煙種植“老把式”,他帶頭種植30余畝烤煙,用實際效益證明“支部強了,說話有人聽,干事就有人跟”。在湛宣朝、李世發等黨員的帶動下,技術紅利持續擴散,昔日的“土疙瘩”真正變成了“金土地”。
烤煙產業先行的同時,該鎮黨委進一步發揮引領作用,鼓勵農戶探索“煙+油”“煙+糧”“煙+菜”等多種發展模式。通過套種、輪作的復合種植模式,不僅延長了烤煙產業鏈,更穩步提升恢復煙田肥力,推動煙葉與糧食作物融合發展。這一舉措增加了村集體經濟和農戶多元收益,增強合作社“造血”功能,助力構建以烤煙為主的多產業融合格局,讓黨建引領的“標桿效應”持續釋放。
黨建延伸全覆蓋 多元產業齊發力
如何讓烤煙產業的成功經驗,復制推廣到更多領域?趙灣鎮黨委書記劉孝勇思路清晰——圍繞“五個一萬”目標,構建起多點支撐、多元發展的產業格局,推動黨建力量全面覆蓋、貫穿始終,真正滲透到每一項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
△ 趙灣鎮黨委書記劉孝勇查看烤煙成色
生豬養殖領域,探索“種養結合、生態養殖”的現代化畜牧業發展新模式。通過玉米大豆套種為生豬提供飼料,既降低成本又實現生態循環。在黨員示范帶動下,全鎮25名人大代表以“養豬”為主體,帶動養牛、養羊、養雞、養魚產業在全鎮大發展,合作社達到5個,帶動群眾養豬1.2萬余頭。讓“養豬場”變成了“致富場”。
拐棗產業發展中,“集中連片+零星種植”模式的推廣離不開黨員的帶頭示范。在農戶集中種植基礎上,村黨支部書記帶領黨員動員家家戶戶在房前屋后、坎邊路邊種拐棗,朝著“人均一畝園”目標打造全覆蓋布局,并探索“規模全域化種植、專業標準化管護、生態經濟效益化共享”的“三化” 模式。通過產業培訓、專家講座、外出學習等形式探索發展新路子,拓寬“線上+線下”銷路,挖掘產品附加值,把“小拐棗”做成“大產業”,讓群眾“富在樹上”。
糧油種植方面,黨員發揮引領示范作用。該鎮黨委堅決守住耕地紅線,組織黨員參與耕地保護,遏制“非農化”“非糧化”。聯動農業技術人員與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分領域、分片區點對點指導農戶生產。推廣優良品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節本增效等技術,強化科技備耕,提高生產水平,確保糧食供給充足。
△ 趙灣鎮水產養殖基地
如今,趙灣鎮依托鎮內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形成“萬畝烤煙、萬頭生豬、萬畝糧油、萬畝拐棗、萬畝水產”的“五個一萬”主導產業思路,統籌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逐漸形成“一村一品”:高東村的水果玉米、冷水魚養殖,華山村的黑皮南瓜和水產養殖,白楊坪村的五彩土豆,中山村的中藥材,農特產品品牌突出,農業產業蓬勃發展。
黨建賦能全鏈條 鄉村振興展新顏
“良好環境是創業活力的源泉,有好政策、好服務,企業才能無后顧之憂。”趙灣鎮民創針紡織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的話,道出政企協同心聲。這家集鎮首家“襪子工廠” 的落地成長,正是該鎮黨委以“黨建+營商環境”鋪就發展“快車道”的生動體現。
項目推進中,該鎮黨委全程護航:黨員干部牽頭選址,完善水電路等配套,同步建設辦公、住宿、餐飲場所,僅半年就讓“襪子工廠”從構想變現實。投產后,針對用工需求推出“訂單式”培訓,讓車間變教室、師傅變老師,近百名社區居民蛻變為“產業工人”。如今企業擴大規模,試行“總部+社區工廠+家庭作坊”模式,延伸物流與電商鏈條,將帶動300余人就業,實現企業發展與民生改善“雙贏”。
貝亞特建筑材料公司的成長,同樣刻著“黨建+營商環境”的印記。作為重點培育的“規上工業”企業,從落地時的審批手續、項目貸款,到成規模后的銷路開拓,該鎮黨委的 “保姆式”服務從未間斷。
△ 趙灣鎮民創針紡織品有限公司車間
趙灣鎮聚焦企業需求,將“保姆式”服務貫穿項目全周期,推行“黨員干部包聯企業”制度,精準解決企業發展難點。2025年,全鎮成功培育規上工業企業2家、限上貿易企業2家,完成年度任務的200%。
黨建引領的底色,不僅在產業興旺,更在群眾幸福。這份民生溫度,既藏在農旅融合的新圖景里,也落在群眾的日常生活中。
趙灣鎮黨委以“黨建+文旅”為抓手,深挖紅色文化資源,推動農旅融合發展。華山村黨支部依托紅軍墓、國家長征文化公園項目,修復紅色遺跡,建設民宿群、村史館,黨員干部帶頭參與民宿經營、紅色講解,帶動群眾發展餐飲、土特產銷售,讓該村成為“千萬工程”示范村。通過舉辦“五彩土豆節”“黑皮南瓜豐收季”等農事節慶,黨員志愿者助力采摘打包、宣傳推廣,2025年全鎮銷售黑皮南瓜75噸。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針對群眾反映的產業路不暢、灌溉設施不足等問題,該鎮整合資金修產業路、修繕水利設施,打通產業發展“最后一公里”。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黨員干部走訪群眾3000余戶,解決實際問題 136個,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該鎮人大組織58名市、鎮人大代表擔任政策“宣傳員”、法律“講解員”,用大白話講政策、身邊事普法,讓群眾聽得懂、用得上。
“黨建強則產業興,產業興則百姓富。”趙灣鎮黨委書記劉孝勇的話語,是對當下景象的生動詮釋,更藏著“黨建紅”對每一寸土地的浸潤。如今,在黨建引領的強勁東風下,趙灣鎮正以“黨建紅”護航“產業綠”,以“產業興”托舉“日子火”,推動這片土地在發展之路上乘風破浪、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