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帆)一場秋雨過后,旬陽縣蜀河鎮龍潭村的山坡更加油彩般濃郁,重巒疊嶂、云霧繚繞,一群群白山羊散落在其間,為這美景增添了幾許靈動之意。
不遠處一位放羊老伯說,他的這幾只白山羊是從村里養羊合作社借來的。借羊?我們聽著稀奇,于是決定一探究竟。
走過一段崎嶇山路,一排依山而建的舍飼棚圈出現在眼前。令我們沒想到的是,合作社創辦人竟是一個80后的年輕小伙兒,瘦高個兒,神情靦腆,說道這白山羊的事兒,他的眼睛才放出了光亮來。
農村娃徐芳應,十幾歲學手藝活兒,便在城里開店,十幾年過去了,在城里成了家買了房,站穩了腳跟。可是每年春節回家,看著少年時牛羊成群的山林如今雜草叢生,耕地也日漸荒蕪,老人、婦女和小孩成了這個貧窮的小村子里最后守望者,他的心里不是滋味兒,不禁萌發了返鄉創業的念頭,而給年事已高的父母多一些的陪伴,則讓他的念頭更加堅定。
說干就干,轉手了縣城生意,回到龍潭村一口氣砸下100多萬元,建起了一個2000多平方米的白山羊養殖基地,并成立了龍獅殿林下生態循環經濟合作社。
徐芳應說,他小時候村里就有飼養白山羊的習慣,白山羊是經過長期繁衍與自然封閉選育形成的一個獨立存在的遺傳資源群體,肉質鮮美,屬于肉皮兼用型的地方優良山羊品種,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飼養歷史,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隨著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其養殖量大量下降,截止2011年,龍潭村的白山羊存欄量不足50只。
像許多開拓不熟悉領域的創業者一樣,不懂技術、缺乏經驗讓這個年輕人吃盡了苦頭,走了許多彎路,可是骨子里不服輸的勁兒讓他下定決心,一定得干出個樣來。終于,經過6年的發展,他的養殖場從最初100只發展到現在300余只,成了遠近聞名的白山羊養殖大戶,成為了這漢水邊上最年輕的“羊倌兒”。
2015年4月,徐芳應當選村上干部,如何帶領一個村脫貧致富則成為他的使命,看著鄉親們殷切的目光,他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大了。
同年,全國各地奏響了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各項扶貧政策也陸續出臺,徐芳應一番思考后,琢磨出了“借羊還羊”的合作發展模式。
所謂的“借羊還羊”主要是針對那些沒有本錢的貧困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貧困戶可以在合作社領取小羊羔,等到小羊羔養大了再按照市場價予以回收,然后這時再扣除掉當初借的小羊羔的價錢;另一種是借種羊進行飼養,等到小羊羔長大再生產時,再歸還給合作社同等重量的種羊。
今年65歲的鐘明華,腿腳不便,妻子早逝,家庭負擔非常沉重。去年初,他從合作社“借”了5只小羊羔進行飼養,年底發展到15只,除了還給合作社5只外,他還能自留10只。徐芳應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去年的毛羊價每斤在15元左右,一只成年羊的重量約為80斤,這樣的話,他去年應該掙了1萬余元。
除了這種別出心裁的“借羊還羊”的發展模式外,徐芳應還為愿意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提供了其他的入股方式:一是針對有能力的貧困戶,他提供種羊,由貧困戶自己養殖,最后再由合作社按市場價統一收購,另一種是針對沒有經營能力的,可將貼息貸款的5萬元作為股金投入到合作社,每年享受5000元分紅,同時貧困戶本人還可以到合作社務工,掙取勞務費。合作社還專門給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和疫病診治,徹底解決了養殖戶的后顧之憂。
此外,農戶還可以與合作社進行“交換”,羊糞作為一種天然有機肥可以施在莊稼地里,而莊稼地里的秸稈又是很好的羊飼料,兩者的“交換”既減輕了環境的壓力,又減輕了農戶的負擔,形成了“雙贏”的效果。
據徐芳應說“目前,全村在他這借羊的農戶有35戶,其中貧困戶有20戶,借出去的170只種羊已經發展到700多只,八九月份后逐漸在出欄銷售。養殖白山羊勞動強度不大,合作社又解決了貧困戶技術問題和市場銷路的問題,全村現在加入到合作社的貧困戶有36戶,超過了村上貧困戶的一半,相信要不了多久,他們村上能夠徹底摘掉“貧困村”這頂窮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