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葉珍 陳娟) 今年以來,石泉縣以“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為核心目標,聚焦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打出職業技能培訓組合拳,通過精準化服務、實用化課程、品牌化培育,讓勞動者手握“技能鑰匙”,打開就業增收、人生出彩的大門。
靶向服務,讓培訓精準對接需求。“不用出門就能收到培訓信息,村上還派人來家里問我想學家政還是烹飪,太貼心了!”剛參加完育嬰員培訓的王大姐笑著說。為破解“培訓與需求兩張皮”難題,石泉縣創新“數據賦能+靶向服務”模式:線上依托“石泉縣零工市場”小程序、“石泉人社”微信公眾號,讓培訓信息“點對點”觸達群眾;線下組建專項服務團隊,深入企業車間、鄉村院落,同步摸排用工需求與就業意愿。從需求摸底到課程定制再到崗位對接,全鏈條服務讓每一分培訓資源都用在刀刃上。
實用為要,讓技能扎根產業土壤。“學了電工手藝,現在在園區企業上班,一個月能掙4000多元!”脫貧戶李大哥的獲得感,是石泉縣技能培訓接地氣的生動寫照。圍繞縣域“五大產業鏈”發展需求,該縣精準開設中式烹調師、焊工、養老護理、互聯網營銷師等近30個工種培訓,把課堂搬到產業一線。截至目前,73期培訓已覆蓋1901人次,其中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954人、脫貧勞動力897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51人,一個個實用技能正轉化為群眾手中的“飯碗”。
提質增效,讓證書成為增收憑證。“考了初級中式烹調師證,去餐館應聘立馬被錄用,工資比沒證時高了近千元!”這是技能認定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今年以來,石泉縣已組織229人參加電工、養老護理員等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通過規范流程、嚴格監管,讓技能證書“含金量”十足。從培訓申報到現場督查再到就業對接,全程質量管控確保“培訓一人、合格一人、就業一人”,讓勞動者憑技能立身、靠本事增收。
品牌引領,讓勞務名片走向更遠。石泉縣挖掘地域文化與產業優勢,重點培育“石泉魚廚”“石泉蠶桑工”等特色勞務品牌,讓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能碰撞出就業新火花。通過集聚技術、人才、數據要素,讓特色品牌成為勞動力就業的“加分項”,推動更多勞動者從“會技能”到“善技能”、從“能就業”到“就好業”,在高質量就業的道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寬。
從田間地頭到車間廠房,從課堂學習到崗位實踐,近年來,石泉縣用技能培訓架起民生“連心橋”,讓每一位勞動者都能在奮斗中收獲幸福,讓“穩就業”的底氣更足、“保民生”的根基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