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黨總支充分發揮蠶桑產業自然優勢和鎏金銅蠶文化優勢,圍繞“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建引領興鄉村”的思路,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建設“有支部領路、有產業支撐、有文化依托、有旅游休閑、有優美社區”的“鎏金銅蠶”特色鄉村,走出了一條“一片桑葉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蠶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子,該村先后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美麗宜居示范村、市級文明村等榮譽稱號,今年該村黨總支又被評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創新組織模式 建強戰斗堡壘
2015年,原明星村、大陽村和草廟村合并為明星村,3村地域相鄰、產業格局相近,根據黨員從事產業情況,成立了蠶桑、生豬2個產業支部和1個綜合黨支部,明星村黨總支由此建立。黨總支指導2個產業支部牽頭組建蠶桑和生豬合作社,支部書記分別兼任合作社理事長,實行支部聯建、資源聯享、產業聯盟,實現了3個村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發展同步推進、黨支部和黨員分工分業、黨總支協同推進跨區域發展,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脫貧致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由村黨總支書記擔任負責人,形成“村社合一”模式。為進一步規范黨員組織生活,豐富完善基層陣地功能,該村整合資源擴建了含便民服務大廳、圖書室、衛生室、警務室、文體廣場的黨群服務中心,全面開展素質教育和文體活動。村干部集中辦公,轄區內黨代表、人大代表輪流坐班為群眾提供服務,形成了群眾辦事“只進一個門、只找一個人、只跑一趟路”的格局,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進一步增強,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
深化支部聯建 助力脫貧攻堅
該村按照“總支指路、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的辦法,在黨總支統籌下,3個支部分別帶領蠶桑、生豬、養雞專業合作社,通過集約土地、聚集資金、集中勞力、生產合作、資本合作、分工分業,以“村企聯”“村社聯”的形式推進三大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了“豬—沼—桑、桑—園—雞”循環發展模式。黨員干部主動與貧困戶結對子,主動化解生產生活難題、傳授實用科學技術、實施精準服務。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參與發展和務工,從企業獲得多項收入,實現“產業脫貧”;與企業簽訂購銷協議,以“訂單種植”方式提供優質產品,企業托底收購、合作共贏,實現“訂單脫貧”;以技能為支撐,在鎮政府的支持下,對貧困戶進行技能培訓后與企業簽訂用工合同,實現“技能脫貧”。2020年,生豬、蠶桑、養雞三大傳統產業年產值突破2億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2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9873元。
推行鎮村一體 促進鄉村振興
明星村擁有萬畝桑海,在石泉縣全域旅游戰略東線規劃中,成為“滄海桑田”景區所在地。2019年,明星村在原有的三項主導產業基礎上,開始探索發展旅游產業。同年,石泉縣委推行“鎮村工作一體化”,按照人員派駐到村、任務量化到村、領導跟進到村;決策同商、落實同抓、責任同擔;促群眾致富、促集體經濟、促基層治理的“三到三同三促”要求,為明星村下沉5名鎮干部,將鎮干部的黨組織關系分別轉接到村3個支部,鎮人大主席作為跟進領導,全程督導。
該村黨總支牽頭成立了陜西明星滄海桑田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從頭開始規劃、打造鄉村旅游。經過半年時間緊鑼密鼓地建設,桑樹地變成了景點,舊宅變成了民宿,“滄海桑田”景區于2020年十一順利開園,8天迎來了10萬多人次游客,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明星速度”。
依托蠶桑產業和鎏金銅蠶文化,旅游公司成功打造了集休閑度假、旅游康養、農耕體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為一體的農旅融合發展示范村,當地百姓開門迎客、就地轉崗,實現了長效增收。開園半年來,累計接待游客20萬余人次,綜合消費300余萬元,帶動景區及周邊50家民宿、餐飲及2000多名農民增收和150名群眾就地創業就業,為鄉村振興高起點起步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