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許兵
6月22日至23日,省文化和旅游廳在石泉縣召開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推進會暨培訓會,并為石泉縣等17個首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授牌。石泉縣在會上作了經驗交流發言,與會代表還實地考察學習了當地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發展情況,其全域旅游工作經驗做法在全省得到贊譽推廣。
近年來,石泉縣創造性地踐行“兩山”理念,通過抓關鍵、強化制度機制建設,抓融合、創新旅游產品供給,抓配套、強化公共服務能力,抓服務、強化旅游要素保障,抓品牌、強化旅游對外形象,持續推進全域旅游,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景區帶片、景點帶村、企業帶戶、服務帶人”旅游增收“四帶”模式,帶動全縣從事旅游業突破2萬人,帶動旅游商品和農產品銷售3.2億元。近三年全縣旅游接待人次及綜合收入保持20%以上增速,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4.87%,趟出了一條“依托綠水青山、實施綠色發展、實現旅游強縣”之路,成功創建為省級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抓關鍵,強化制度機制建設。該縣始終把全域旅游定位為富民強縣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連續六屆領導班子將旅游作為“一把手”工程,統籌人力、物力、財力向旅游集中,為旅游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實行“三級三線”協調督辦和綜合考核賦重分、單項考核“一票否決”的雙向考核機制。出臺《促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獎勵辦法》,每年設立1000萬元專項基金,統籌各類資金近30億元保障旅游業發展。首創“游長制”、書記民情“三本賬”制度,創新柔性引才等政策機制,引進各類文旅人才200余人,有效激發旅游發展活力和動力。
抓融合,創新旅游產品供給。堅持以大項目帶動大發展,每年安排旅游重點項目30余個總投資10億元以上,布局實施鬼谷嶺、金蠶小鎮等一批重大項目,夯實旅游高質量發展基礎。緊扣精品化、高標準要求,持續做強文旅融合、做精康旅融合、做美農旅融合,建成國家AAAA級景區4個、AAA級景區5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2個、省級旅游特色名鎮5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9個。建成池河金蠶小鎮、鬼谷子文化小鎮、中壩作坊小鎮和本草溪谷康養基地,培育了饒峰驛站、明星醉美桑海、五愛荷塘月色等農旅融合示范村。
抓配套,強化公共服務能力。持續加快交通網絡建設,先后建成G210、G541石泉段和5條景觀路,開通7條景區公交專線和客運班線,形成了內外通達的旅游交通網絡。持續健全服務體系,先后建成旅游集散中心、主城和主干線路二級旅游服務中心、智慧旅游指揮調度中心,新改建旅游公廁54座,新增停車泊位1.2萬余個,縣城沿街機關事業單位停車場、廁所全部免費開放。持續推進文化設施完善,以鎏金銅蠶文化、鬼谷子文化及石泉地域文化為主題,建成石泉博物館、蠶桑博物館、鬼谷子紀念館、非遺展覽館等,并免費向游客開放。
抓服務,強化旅游要素保障。做特色石泉美食,開發蠶桑宴、庖湯宴、特色魚宴及系列特色小吃,打造特色美食街區,讓游客忘不了“石泉味道”。做美旅游住宿,建成高標準酒店9家,培育打造精品民宿19家150余套,讓游客記得住“石泉鄉愁”。做精旅游商品,建設旅游商品生產基地21家、線上網店19家,開發旅游商品80余類,讓游客留得下“石泉禮物”。做優文娛項目,常年開展“絲路之源·十美石泉”文化演出等活動,推出民俗游、研學游、采摘游、體驗游及夜游漢江項目,培育發展漢調二黃、花鼓坐唱小劇場,讓游客感受到“石泉風情”。
抓品牌,強化旅游對外形象。用好鎏金銅蠶文化、鬼谷子文化和漢水文化名片,每年舉辦春節民間文化、夏季蠶桑文化、秋季鬼谷子文化、冬季庖湯會四大文旅活動,打響“秦巴水鄉·石泉十美”特色旅游品牌。堅持政府統籌力、活動吸引力、事件感染力、品牌影響力、網絡覆蓋力、社會普及力“六力”聯動,與40家中央和省市媒體建立推廣聯盟,全方位走出去宣傳推介石泉旅游。與西安、湖北、重慶等周邊省市建立引客入石、客源互送機制,旅游客源市場持續拓展。
下一步,石泉縣將以建設國家文化旅游名縣為目標,以推動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鞏固提升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成果,加快推進旅游需求側改革,健全完善旅游常態化服務工作機制,扎實推動旅游全產業鏈發展,努力打造以全域旅游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石泉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