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蘇 通訊員 陳霞
夏秋之交的平利縣西河鎮,遠山如黛、綠水流淌,田園風光如詩如畫。在西河田園景區,清蓮學堂的飛檐下,85歲的韓海燕白發如雪,身形挺拔如崖畔古松。他掌心輕撫書卷,聲若洪鐘:“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余音未落,數十孩童的清越誦讀已破空而起,驚得荷塘畔的飛鳥振翅高飛。黃河流域的渾厚文脈,正與漢水之濱的清越書聲在此交融。
韓海燕(右四)在西河鎮磨溝村的古樹下給孩子們傳授國學知識
這位從陜北佳縣石窯洞走出的傳燈者,身后是二十四載燕翼堂義塾的星火長明。1940年生于葭州的他,十二歲隨祖父在店頭村務農時,恰逢政府上門勸學,命運由此轉折。從烏鎮中學的甲等助學金,到西安藝術師范的深造,他在自述中常言:“我的讀書路,是國家用米糧鋪成的。”1962 年畢業返鄉,帶著畫筆與鋼筆,韓海燕輾轉于電影隊、文化館、文藝創作研究室。數十載公職生涯里,他未曾料到退休那日翻閱族譜時竟冷汗涔涔,先祖韓應琦題寫的“天開圖畫”仍在紅石峽生輝,修撰《葭州鄉賢傳》的韓垠手澤猶存,而自己竟讀不懂半頁文言。
“書香門第出‘文盲’”的刺痛灼燒著他。韓海燕借來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花甲之年重做蒙童,手抄十冊明代鄭退庵《四書補注備要》,墨跡浸透四季長夜。他寫下的自嘲詩“六十一年老蠹魚,自幼無緣讀古書。歲暮方知經典好,伴孫羞唱人之初。”飽含著一位老者對中華文脈的崇敬。霞光落幕的無數個暑往寒來,韓海燕給孫子教讀《三字經》的燈火,漸成燎原之勢,鄰里孩童慕名而來、聞聲而動,2001年,韓海燕創辦的“燕翼堂義塾”正式在佳縣掛牌。春秋流轉間,數千余名學子在此開蒙,他踏遍三十余城義講,身后綻放許多個民間讀書會。那幅“義培桃李芳鄰里,勤誦詩書范子孫”的對聯,化作“此身愿化勸學鳥”的壯懷,讓他退休后的人生變得熠熠生輝。2017年,中華書局將“卓越貢獻人物”獎杯遞到韓海燕的手中時,老人掌心還沾著義塾的墨色。
8月8日晨光初綻時分,韓海燕一身紅衣,步履鏗鏘地走進西河鎮清蓮學堂。雕花木窗外蓮葉田田、荷香四溢,室內的留守兒童眼眸清亮、滿懷期許。此行,他應平利縣委宣傳部與西河鎮政府之邀,攜著“燕翼堂”的星火而來,旨在為秦嶺腹地的留守兒童擘畫清蓮學堂、古樹學堂與女媧學堂。未啟程時,自編的國學啟蒙讀本已如雁南飛,先行寄達數十冊。他展開《孝經·開宗明義章》時,袖口磨出的絲線在光線下微微顫動,似是傳燈歲月的年輪留下的印痕。
課間休息時,一年級女孩柯賢瀅用稚嫩的童音說道:“韓爺爺教我們讀《大學》啦!聲音像唱歌一樣好聽,雖然有些字不認識,但我知道《大學》就是學做大事、做好人。我要記住爺爺教的道理,當個聰明寶寶!”
五年級的劉齊彬則鄭重展示筆記本,紅筆圈出的“修身齊家”四字力透紙背,“以前覺得古人說話像天書,今天才懂‘治國平天下’要從管好自己開始。今天聽了韓爺爺講《大學》,特別有意思,我學到了古人說話做事很有禮貌和智慧。韓爺爺那么大年紀還堅持來到這里教我們知識,讓我很感動。我以后也要多讀經典,做個懂道理的好學生!”男孩望向磨溝村古樹方向,目光堅定地說:“韓爺爺說那棵樹活過三十代人,樹下的學問更要代代傳。”
午后烈日當空,磨溝村千年栓皮櫟撐開二十丈華蓋。數人合抱的樹干上,歲月刻出青銅器紋飾般的溝壑。村民陳世榮撫過粗糲的樹皮,指向樹蔭里擺放整齊的竹凳,“往年樹上纏滿紅綢,鞭炮炸得老樹發抖,F在好了,鎮里把這里變成講古論今的室外學堂。”
此刻韓海燕正立于虬根之上,聲震林樾,“《孟子》云‘源泉混混,不舍晝夜’,此樹活過十多個世紀,只因根須深扎大地!”他特意選取《論語》“里仁為美”章節,結合村民共建文化廣場的故事講解。當孩子們用方言齊誦“有朋自遠方來”,黃河岸邊的官話與漢水畔的鄉音奇妙交融。五日間,清蓮學堂晨誦清越,古樹學堂暮課渾厚,女媧學堂書聲瑯瑯,當地孩童浸潤于斯。教學伊始,孩子們面對典籍或顯茫然,但韓老深知其法至簡,稍加點撥,清朗書聲便如溪流漫過山石般自然流淌。
樹下陰涼處,鎮黨委書記劉以松凝視著專注的孩童,向記者介紹道:“這棵古樹是我們開展‘文共體’建設的新載體。去年拆除樹上紅綢時,有老人極力反對。我們請來林業專家科普,在樹下宣講文明新風、國家政策,現在村民都曉得,文化滋養比香火供奉更能讓古樹長青。”劉以松與鎮長錢飛每每親臨各學堂,端坐孩童間,凝神聽講,執卷跟讀。課后,他們常感慨收獲遠超預期,“這次的學習并不單單是孩子們需要,我們干部群眾都應該共同深入研習!”眼見書籍不敷分發,韓海燕在返程后又再寄百冊啟蒙讀本,并附二十冊《燕翼學子作文選》以作示范。
這場跨越八百里的文化奔赴,深植于西河鎮對精神原鄉的深耕。面對全鎮留守兒童暑期教育真空,鎮政府沒有選擇簡單課業輔導,而是以“請進來一棵文化大樹”的氣魄,特邀榮獲國家級讀書人物稱號和全國新時代“終身學習品牌項目”殊榮的韓海燕,讓文化的種子在這里遍地生花。夜晚,鄉村的蟬鳴蛙聲此起彼伏,韓海燕的布鞋沾滿荷塘小徑的泥土。離鎮前夜,他一再叮囑鎮上的干部,“要好好教育娃娃們,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孩子們學好了,學透了,終身都會受益……”他更欣慰于此行深意,“自編的教材與作文選,如同信使,已悄然織就一條紐帶,將陜北高原的薪火與陜南秦巴的清韻緊密相連。自此,兩地可在‘學而時習之’的坦途上偕行共進。”
古樹華蓋如云,一片濃綠下,鎮黨委書記劉以松接過孩童遞來的《大學》,感慨良多:“鄉親們,我們把道德模范的奉獻故事變成年輪里的新紋,讓‘田秀才’用苞谷地里的語言解說惠民政策,請韓老這樣的傳燈人帶著黃河書香來澆灌。就是為了讓大家明白,文化已經長在我們納涼的石凳上,響在娃娃們的讀書聲里,化進調解糾紛的鄉諺中。我們政府所做的,就是讓老樹新枝都掛滿文明果實,讓每個歸鄉游子都能聽見泥土深處的文脈心跳。”
8月12日,韓海燕踏上歸程。離別的車輛駛過磨溝村口,但見古樹下人影攢動,孩童們溫習“大學之道”的聲音在云端響起。清蓮學堂的課桌上,干涸的墨跡在朝陽下依稀泛著光澤。
末夏的西河鎮,一位老人以對文化的虔誠之心點燃的火種,在秦嶺腹地燃成不滅的輝光。佳縣的晨讀聲穿透黃土高原時,千里外的古樹下,回蕩著同樣的韻律。這是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的強勁脈搏,是跨越山河的精神共振,更是中華大地對“為往圣繼絕學”的莊嚴應答。西河鎮更以實踐昭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文化傳承,不在廟堂之高,而在無數平凡人接力的長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