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桐
初秋時節,走進平利縣興隆鎮的村舍院落,一排排白墻青瓦鑲嵌在山野間,不遠處的茶園內,村民忙著除草、翻土、補苗,滿臉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隨著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全面推進,興隆鎮基礎設施有了顯著的改善,文明待人、禮貌行事、鄰里互助等良好風氣也已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
優美環境添福祉
“在以前,村里房屋破舊,村民們衛生習慣差,經常往村口的小河里倒垃圾,每到夏天,河邊臭氣熏天,F如今,村委會帶領我們搞衛生環境整治,制定了嚴格的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環境美了、衛生好了,我們的日子也更好過了!”說到村上的變化,興隆鎮蒙溪街村老黨員毛胤忠開心地說。
近年來,興隆鎮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強化規劃引領,依據村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資源稟賦等因素,科學規劃了“一區兩線十點”的移民搬遷安置思路,構建了冠汝安置區,汝河安置點、馬鞍橋安置點、蒙溪街安置點等10個以行政村為中心的“一區十點”的搬遷格局,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特色民居群。
為徹底改變群眾以往亂扔亂倒等不良習慣,全鎮扎實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創新環衛管理機制,扎實推進“五長共治”,實行領導干部包村、黨員干部包片、村民代表包組、“五長”包路段的齊抓共管工作格局,落實每個片區由一名黨員干部負責,鎮公事站常態化考核,并將考評結果與績效考評直接掛鉤。不僅如此,鎮上還構建了以鎮長為總網格長、村黨支部書記為二級網格長、村民小組長為三級網格長的鎮、村、組三級網格化管理責任體系,全面推進環衛責任落實。
產業興旺富百姓
近日,在興隆鎮的各個田間地頭上,產業園內到處都是一派繁忙景象。在永興中藥材產業園內,崔用麗正忙著翻土、補苗、除草,忙得不亦樂乎,“現在我們兩口子每天都來合作社幫忙,園區老板不僅車接車送還管飯,一個人一天凈賺150元,比以前打零工強太多了!”
家住新場街村十組的崔用麗家中3口人,丈夫熊統明勤勞能干,以前每天天沒亮就出去打零工,崔用麗就負責在家照看孩子上學,雖然日子過得很清貧,但夫妻倆很知足,日子也在一天天變好。然而,2014年熊統明在外務工時出現意外,手部落下嚴重殘疾,失去了勞動能力,沒有了主要收入來源,全家生活陷入窘迫,村上得知情況后將他們一家納入貧困戶。
“丈夫受傷后,我們一家的頂梁柱塌了,生活也失去了信心。多虧村上幫助,不僅給我們落實了搬遷政策,還把我們介紹到合作社務工,現在一年就能掙3萬元。如今,孩子也快從技校畢業了,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崔用麗激動地說。
近年來,興隆鎮緊緊圍繞“五個十萬”產業發展目標,堅持在壯大產業總量、提升規模效益上下功夫,突出大場大戶和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培育,一批大場大戶發展趨于成熟,引領全鎮產業結構調整,為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截至目前,全鎮發展省級示范社1家,市級農業園區及合作社3家,縣級農業園區12家。累計發展規上企業1家,發展社區工廠6家。
文明鄉風增信心
“櫻桃好吃樹難栽,幸福生活等不來”“互禮互讓團結緊,和睦鄰居勝千金”……走進興隆鎮冠汝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映入眼簾的便是一面面關于鄉風文明的宣傳文化墻,在社區廣場上還高高聳立著“紅黑榜”,上面張貼著上個季度通過道德評議會評選出來的先進典型。
2020年在冠汝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成立后,通過召開居民代表大會,精心制定出了涉及環境衛生、婚喪嫁娶、孝老愛親、扶貧助困等內容的村規民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反對婚宴酒席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等陋習。
“喜事新辦,喪事簡辦……”這是冠汝社區村規民約里的一條,作為紅白理事會會長的崔用金,每當村里有人辦喪事,他既要幫著操持,還要負起監督職責。“現在村民辦喪事,需到社區登記并按照規定操辦,在村規民約和喪事簡辦若干規定的影響下,社區逐漸形成了勤儉節約、不興攀比的好風氣。”
近年來,興隆鎮扎實推進以“誠、孝、儉、勤、和”為內容的新民風建設,由黨員帶頭講好孝老愛親故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利用文化墻、宣傳欄、村規民約和“紅黑榜”,建立了《村民公約》,每季度開展一次“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公婆”道德評議活動,弘揚新風正氣,摒棄陳規陋習,在全鎮營造了文明健康、向上向善的濃厚氛圍,使村風民風不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