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鄧安軍
金秋時節,寧陜青山綠水間一派繁忙景象:城關鎮寨溝村漆樹溝林下中藥材示范基地里,工人們正搶抓時令開展菌材構建微生態系統培育菌桶生產作業;蜂情谷市級航母園區林下錯落有致地擺放著一排排蜂箱,蜂農穿梭在蜂場中,繪就出一幅“甜蜜”事業的小康藍圖;四畝地鎮桃園梁林麝養殖技術培訓基地內,高素質技能人才互動交流、氛圍熱烈……這是寧陜以“三權分置”賦能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寧陜堅持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為事關民生、林業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圍繞“生態好、旅游強、林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縣域經濟發展藍圖,統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扎實推進集體林權“三權分置”落地,持續提升森林生態保護和林業經濟發展水平,充分激發創新發展活力。
“寧陜許多林區位于中山丘壑,農戶承包林地細碎現象十分普遍,不少林農一盤算,不如外出打工或開個小吃店,一度導致林地再利用率不高,部分寶貴的資源處于‘沉睡’狀態。”寧陜縣農業林業和水利局黨委委員、上壩河林場場長王友洲介紹。
如何有效利用好林地資源,提高林農收益,助力林業經營主體擴規模提效益?寧陜縣始終將“三權分置”作為破題關鍵。
寧陜縣林地面積53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6.24%,居全國首位,其中集體林地面積306萬畝,占全縣林地總面積的57.7%,農民人均面積達50余畝。
寧陜縣2007年被確定為全省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將306萬畝集體林地落實到戶,頒發林權證1.73萬本,實現了“山有主、林有權”。2015年,寧陜縣被列為“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之一,健全了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財政扶持制度,建立了公益林管理經營機制,全力推進林權流轉機制和制度建設。2018年,寧陜被確定為“新一輪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在陜西省率先實現了公益林預收益抵押貸款直通車、林地經營權流轉證制度、公益林管理經營機制等一系列創新突破。2024年9月23日,寧陜被確定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縣。該縣圍繞新時代林改“六問”,結合縣域實情精準把脈,印發《寧陜縣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寧陜縣集體林地收益權量化頒證工作實施方案》等,明確加快推進“三權分置”、林業適度規模經營、科學開展森林經營、推進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6項改革任務。2025年9月16日,寧陜縣頒發了陜西省首本集體林地經營權證,同日還發放了全省首本集體林地收益權證。
18年來,寧陜從林改試點先鋒到“三權分置”典范,先后榮獲“全國林改百強縣”“全國集體林改先進集體”等稱號,入選首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目前,該縣基本形成權屬清晰、權能完整、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力的集體林權制度,有效激活林地經營和資產變現能力,拓寬了林業經濟發展路徑,逐步實現生態美、林業興、產業強、百姓富的有機統一,為統籌森林生態高水平保護與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寧陜縣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林業資源稟賦,堅持把林業經濟作為重點優勢產業來抓,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了從“靠林吃林難”到“營林增收易”的收入變革,林業適度規模經營、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林農提供了“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的立體增收渠道。開發了核桃油、板栗汁、中蜂百花蜜、天麻蜂蜜口服液、天麻固體飲料和豬苓、淫羊藿飲片等一系列深加工產品。打造了“陜檸”“有拾栗”“秦智”“蜂情谷”“農牡”“陜秦長生”“科緣登科”等16個農林品牌商標。打造了筒車灣4A級旅游景區、秦嶺峽谷樂園、子午梅苑、漁灣逸谷3A級旅游景區和上壩河、悠然山省級旅游度假區、大蒿溝山地旅游度假區等一批康旅目的地。先后榮膺“陜西省森林城市”“陜西省旅游強縣”“陜西省旅游產業發展十大先進縣”等稱號。
寧陜縣“點綠成金、當好踐行‘兩山’理論排頭兵”和廣貨街“‘冷’資源變身‘熱’經濟”入選陜西省首批鄉村振興典型案例。目前,寧陜縣發展特色經濟林37.8萬畝,林下經濟面積18萬畝(其中林藥6萬畝),林下養殖中蜂超5萬箱,林業綜合產值超21億元,林業經濟正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與廣闊的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