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天兵 汪彥松
來到嵐皋縣城關鎮萬家村,只見靠近村部旁的一塊開闊地里,塑料大棚林立,村民們正在棚內熱火朝天地忙著袋料香菇菌棒搬運、消毒、接種作業,新一年香菇生產及早拉開了序幕。
“我們春節前就提前備好正月生產袋料香菇所需的木屑、麩皮等配料,大年初六就開始組織村民開工生產了,本輪夏菇計劃15萬袋,目前已生產出5萬袋,其余的10萬袋將在2月底全面完成生產任務。”嵐皋縣萬萬家食用菌農民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張建設,帶領工人一邊忙碌一邊介紹起今年的生產情況。
今年54歲的張建設,原籍是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軍馬鎮魚庫村人,在當地是一名有著30年食用菌種植經驗的技術能手。2011年,通過招商引資,張建設到佐龍鎮投資100多萬元發展香菇產業。隨后,他把一家人的戶口隨遷入嵐,自此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嵐皋人。
鄉村要振興,產業須先行。2017年,嵐皋縣脫貧攻堅激戰猶酣,張建設又被招商轉場來到了城關鎮萬家村發展香菇。為能把根扎下來,這一次他把機械設備,連同家人的戶口再次轉遷到了萬家村。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當年流轉土地150畝,建起出菇棚、養菌棚110個,還建起了冷凍儲藏室,開啟了發展產業的新征程。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真富。”張建設是個有想法的人,他來到了萬家村后,成立了嵐皋縣萬萬家食用菌農民種植合作社,不僅自己種香菇,還向村民出售成品菌棒,帶動了20戶村民種香菇,自己再負責鮮菇回收加銷售,對于前來“取經”的村民,他總是傾囊相授,帶領大家一起抱團發展香菇產業。
從當初的10萬袋起步,到后來的20萬袋,再到當下的30萬袋,經過6年的發展,萬家村的香菇產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一些村民在基地務工的同時,通過跟著張建設學技術、發展香菇種植產業,從中種出了好光景,實現了脫貧致富夢。
筆者了解到,香菇基地建在萬家村后,每個環節都需要人手,這給周邊的一些群眾在家門口創造了務工掙錢的機會。香菇生產栽培高峰期用工達70人左右,工人每人每天能拿到120元工資,僅去年1年發放的工資就有30多萬元。
萬家村二組村民楊昌華說,自張建設在村上建成香菇種植基地后,他和妻子就一直在這里務工,一年2人能收入近4萬元,F在整個香菇生產工序他都已經熟練掌握,將來管理技術再學會了,也準備建一個大棚種香菇。
在香菇基地,張建設一會兒指導著村民翻棒點菌,一會兒又要充當司機開車轉運菌棒,十分忙碌。利用菌棒卸車的間隙,筆者與他接過話茬繼續聊。
“我們的香菇品質好得很,膘肥肉厚,鮮菇上市基本不出嵐皋都能銷售一空,春節前后更是特別受歡迎,每次采摘出來的香菇直接被縣內各大超市和蔬菜市場菜販子包圓了。至于干香菇的銷售,合作社分別與陜西昂煦生物科技公司、江蘇常州天目湖南山竹海食品公司,還有嵐皋縣嘉瑞祥農產品開發公司簽訂了供貨合同,2022年干菇銷售就達1萬多斤,總額就有30多萬元。”張建設一邊介紹,一邊翻開手機里的流水賬單遞給筆者看,笑容燦爛。
坐上駕駛室,張建設又要開始新一輪的轉運菌棒。指著身后養菌棚里的菌棒,他說,“今年生產總量是30萬袋,現在生產的是夏菇,8月份生理成熟后即可出菇;3月份我們還要接著生產15萬袋的冬菇,做到市場銷售不斷檔,預計到今年年底,能達到180萬元左右的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