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符繩發 范斌
泡桐干死、核桃落果……在嵐皋縣民主鎮新喜村,這些問題一直是困擾村民的大難題,如今,在安康學院的幫助下,這些問題已經得到妥善解決。
新喜村是安康學院“兩聯一包”定點扶貧村,為幫助村民解決技術難題,近年來,學院不斷加大科技投入,組織校內外林業科技人員,研究解決村民遇到的技術難題,不但在該村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適應林業產業化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戶,也推進了全村1500畝泡桐林、800畝核桃、300畝黃花園產業管護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幫助該村利用政府產業獎補資金,發展椿樹200畝。目前,新喜村特色產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已然形成。
與此同時,學院邀請科技專家考研該村土壤特點、村民意愿以及市場需求,幫扶該村發展林下魔芋種植產業,選購優質魔芋種4000多斤,本地選種20000余斤,目前發展林下魔芋種植60畝。在蠶桑發展基礎好的農戶中推廣優質桑苗30000余株,帶動13戶貧困戶發展密集優質蠶桑40畝,改造老桑園100畝。學院專家還多次深入該村,發揮專業技術特長,實地指導桑樹、魔芋規范化種植技術,舉辦技術培訓,發放《產業與生態扶貧政策宣傳冊》《魔芋常見病防治技術》《辣椒種植技術要點》等資料2000余份。
為幫助貧困戶按期脫貧,實現該村整村脫貧,學院緊緊抓住時節,落實產業挖掘、就業擴展、項目帶動,多措并舉幫扶該村推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根據新喜村緊靠集鎮以及土地構成的地理特點,結合集鎮民眾日常生活需求,提出以市場需求為引導,抓好傳統種養業,實現貧困戶增收。根據這一思路,學院積極幫扶該村推廣蔬菜優良品種,并根據貧困戶不同的家庭特點、土地特點,選派專家指導貧困戶大力進行土豆或時令蔬菜的種植,以點帶面,很快形成蔬菜種類板塊,初步形成蔬菜種植規模化。同時,大力鼓勵帶動貧困群眾發展生豬、牛、羊、雞養殖,并幫助尋求、擴展外銷渠道,培育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的經濟合作組織2個,養殖戶規模不斷壯大,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逐步建立,初步實現增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