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呵護一方碧水藍天——嵐皋縣推進環境保護建設領跑生態美側記
通訊員 楊富琨
隆冬,步入嵐皋縣南宮山鎮桂花村,一座座農家小院點綴山間,在一簇簇紅葉和綠葉的映襯下,顯得分外清幽。“這幾年村里開展了環境綜合整治,有垃圾收集屋,還有污水處理站,現在山清水秀空氣好,經常有人來觀光攝影。”談起生態環境,村民葉祥明自豪地說。
“嵐”,山中之霧氣;“皋”,水邊之高地。因山水得名的嵐皋縣,地處大巴山北麓漢水流域,是國家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和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2017年以來,嵐皋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做好綠色循環產業加法和淘汰落后產能減法“兩道算術題”,鐵心定規執法、鐵拳治霾減排、鐵腕護山守水,實現森林覆蓋率75.5%,出境水質保持Ⅱ類標準,PM2.5濃度同比下降,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新畫卷。
鐵心定規執法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面對巴山一隅的一方凈土,怎樣才能讓水更清、山更綠、天更藍,全域旅游全面開花,向17萬群眾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嵐皋縣從制度層面進行了規范,定下鐵規守山護水。
為此,嵐皋縣成立三級組織,實行黨政同責管理,全方位行動推進環境保護建設。在縣級層面成立縣委書記任第一主任、縣長任主任的環境保護委員會,在行業層面成立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在鎮級層面成立鎮黨委書記任組長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負責環境保護的監督檢查、協調推進、技術指導和宣傳培訓。相繼印發“鐵腕治霾·保衛藍天”、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以及《鎮村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設施運行“以獎代補”資金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按照《生態文明建設暨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實施辦法》,采取縣級分管領導定期帶隊視察、環保部門每天巡查、季度專項督查檢查、半年點評通報、年終兌現獎懲的方式,合力推進環境保護建設。
針對環境保護工作面大量廣的難題,嵐皋縣推行“網格化”管理措施,將全縣劃分為149個片區,落實272名網格員,建立微信群,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溝通處理。探索推進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維穩聯勤聯動試點,實行“12344”聯合執法,解決監管部門無執法權、執法部門人少畏難、懲處手段單一等難題。
“水清不清,空氣好不好,土壤有沒有污染?這不僅是群眾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還事關生態旅游發展。我們實行最嚴格的環保制度,就是要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實現旅游騰飛和群眾致富比翼齊飛。”嵐皋縣政府縣長楊義龍說。
鐵拳治霾減排
2017年11月30日,嵐皋縣城關鎮聯春村磚廠內,一縷縷淡淡的白煙從煙囪飄出,一堆煤炭上覆蓋著遮塵布,十幾名工人正忙著把紅磚搬運上車。“這是縣內唯一一家改進技術后的磚廠,各項指標都達標。”廠長陳長林說。
是怎么改進技術的?陳長林介紹,從凈化池取水,經過脫硫塔對煙塵噴淋,再通過檢測設備采集數據,實時傳遞到環保檢測部門,分析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廢氣、一氧化碳數值。“我們手機跟這套系統相連,如果煙塵不達標,馬上進行處理,確保達標排放。”陳長林說。
今年以來,嵐皋縣鐵拳治霾減排,突出結構減排、工程治理和嚴格監管三項重點,全面提升優化縣域工業結構布局。取締關閉立新光伏材料公司、縣城生豬定點屠宰場、西窯粘土磚廠,完成頁巖磚廠“四有一達標”改造任務,夜市經營戶統一安裝餐飲油煙凈化設施,6個加油站完成三次油氣回收建設,在“減”和“改”中實現污染減排不斷提升。
“不能再讓河水受到污染。這養豬場拆了,我個人受點損失不算啥,不能讓青山綠水吃虧。”2017年上半年,嵐皋縣佐龍鎮境內嵐河岸邊,年養300多頭豬的養豬場拆除,老板徐永斌雖有不舍,卻還是支持。如今這里刺鼻的氣味沒有了,周圍綠意盎然。生活在周邊的人談起這件事,總是豎起大拇指,為嵐皋污染減排的力度點贊。
目前,嵐皋縣完成城區燃煤鍋爐拆改13臺,淘汰報廢黃標車116輛,稽查拉土車167臺次,關閉磚廠2座,治理餐飲單位8家,鐵拳治霾減排實現禁煤區“零”燃煤鍋爐、污染企業“零”違規排放、群眾利益保障“零”遺漏目標。
鐵腕護山守水
沿著207省道一路向南,風光迤邐,路隨景移,仿佛走進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畫中。指著一座可腐熟垃圾陽光發酵房,“這是我們在全市率先探索實施的垃圾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新模式,專門用來垃圾分類二次利用。”一路上,嵐皋縣環保局長王建華侃侃而談。
在嵐河之畔的佐龍鎮,佐龍村污水處理廠綠草萋萋,一股股清流涌入嵐河。距此5公里的金珠溝村山澗中,密林綠葉旁,幾臺挖掘機正忙著推土,一個依山而建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已具雛形。王建華介紹,這座生活垃圾填埋場投資1000余萬元,可使用10年,將解決方圓30公里的垃圾處理難題。像這樣的設施,全縣在建的還有三處。
水、氣、土,是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怎樣才能讓水更清,空氣更潔凈,土壤更安全?嵐皋縣高點站位,將生態強縣作為“十三五”期間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將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打造環境優的美麗新嵐皋作為奮斗目標,統籌全縣之力奮力推進,一個巴山畫廊呼之欲出。
王建華介紹,水污染防治中,嵐皋縣以“保護嵐河清潔城鄉”活動為載體,整合投入1.1億元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整縣推進工程,累計建成了10余個垃圾填埋場、30余座污水處理廠(站)和一批水質在線監測設施,在全國率先推行河長+警長+督察長“三長治河”機制;大氣污染防治中,開展“鐵腕治霾·保衛藍天”行動,對企業“冒黑煙”、焚燒垃圾、建筑工地防塵降塵等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土壤防治中,完成了全縣土壤環境監測布點,有針對性地規劃了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10個,鼓勵農戶使用農家肥耕種。根據全國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評定反饋數據,全縣生態環境整體呈現出逐漸明顯好轉趨勢。
一手抓治理,一手抓發展。嵐皋縣在扛起生態建設大旗中,實施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生態家園建設,全縣生態經濟快速發展。建成種植、養殖、林果各類生態農業基地90萬畝,東惠農業等16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效益初顯,培育了明富魔芋、金嵐木業、南宮茶業等一批龍頭生態企業,為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勁動力。
鐵腕守山護水,帶來城鄉環境蝶變,以大南宮山景區為核心的生態旅游風生水起。在四季鎮楊家院子景區,清凌凌的四季河邊,除了運行多年的污水處理廠外,垃圾桶、環保宣傳牌、綠植紅花隨處可見。“現在我們這里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環境好了,住著舒適,觀光游玩的人越來越多了。”四季鎮護水隊長楊義平說。
如今,“綠色”已成為嵐皋的代名詞,境內嵐河出境斷面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標準以上,縣域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始終保持在300天以上,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6.6%,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81.2%和92%,市以上生態鎮命名率達到100%,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始終保持在省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