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愛華 王磊
清晨的陽光灑落在漢陰縣龍崗公園的健康步道,62歲的吳大爺是龍崗公園的“忠實粉絲”。退休后,他幾乎天天早上都到龍崗公園鍛煉遛彎,他說,逛了幾十年,對龍崗公園有感情。“現在的公園,道路四通八達,路邊新增加了腰背按摩器等健身器材,對老年人來說,提升改造后的公園更方便了。”
增加兒童游樂設施、翻新老舊健身器材、調亮夜間路燈……這些市民的心聲,成了龍崗公園提升改造的“指南針”。大到道路規劃,小到座椅角度,都藏著對民意的回應。今年,縣人大代表易德成提出提升龍崗公園文化及管理的建議后,縣人大常委會立即采取領導分組調研督辦的方式,實地查看辦理情況,現場協調難題,一對一提出辦理意見,明確責任與時限,形成工單推動承辦單位快速落實。這場從“呼聲”到“落地”的實踐,正是漢陰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民生細節的生動縮影。
教育領域的民生改善同樣暖意涌動。此前,漢陰縣實驗小學學區學位緊張、大班額問題突出,不少家長憂心忡忡。如今,總投資2500萬元、建筑面積5186.40平方米的教學綜合樓即將于9月初投用,20間教室與4間辦公室科學布局,可開設16個班級、提供720個學位,精準填補學區缺口。“以前擔心孩子上學遠,現在家門口就是寬敞明亮的新教室,接送只要5分鐘,孩子學得舒心,我們家長也徹底放心了!”家長李女士的話語里滿是喜悅。
這一項目的落地,源于一套完整的民主實踐流程:今年2月,漢陰縣通過廣泛征集民意,從教育、交通、養老等領域篩選出13件候選民生實事;在縣第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經175名人大代表投票表決,實驗小學教學綜合樓、農村電網鞏固提升、聯村水廠改造提升、新能源汽車服務驛站、河堤路綜合管廊改造提升、康復托養中心、戶外勞動者服務陣地建設、便民公廁改造等12個項目成為2025年縣級重點民生實事。這些項目里,既有教育醫療、道路交通等“大民生”,也有戶外勞動者服務陣地、便民公廁這樣的“小確幸”,真正實現了“民生實事干什么,群眾說了算”。
近年來,漢陰縣人大常委會攥緊“審議意見、代表建議和民生實事”三個抓手,把民主的溫度融入每一件民生小事。代表們的建議提得實,督辦就跟得緊——龍崗公園的健身器材、亮起來的路燈,都是建議落地的模樣;群眾盼的事,推進就有章法,從實驗小學新樓拔地而起,到新能源驛站、便民公廁的悄然出現,12件民生實事正循著“征集—票決—落地”的軌跡,一點點長成群眾期待的樣子。監督有力度,民生才更有溫度,最終換來的,是群眾臉上的笑容和心里的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