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陰縣鐵佛寺鎮集鎮社區作為縣里主要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之一,現有搬遷群眾596戶2138人,已實現就業1140人,其中組織勞務輸出950人,社區附近蠶桑產業園、社區工廠等務工163人,開發公益性崗位27個。隨著多渠道就業幫扶舉措紛紛落地,集鎮社區搬遷群眾的口袋逐漸鼓了起來,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集鎮社區是一個縮影。自陜西漢陰縣“脫貧摘帽”以來,為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縣注重技能培訓,積極開辟多種外出務工渠道,并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兜底功能,全方位促進就業創業,讓脫貧群眾增收致富的步子走得穩健扎實。
“訂單式”培訓提升就業質量
紫云南郡易地搬遷社區在促進搬遷群眾就業方面,一直秉承‘長期主義’,多提供一些有‘成長性’的技能,比如現在的藤編、電子加工、成品襪等社區工廠,都能讓搬遷群眾掌握一門實實在在的技能;社區黨支部會充分結合企業用工需求,組織社區居民參加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并通過社區工廠崗位實踐提升居民實操能力。
近幾年,社區圍繞家政、藤編、足浴、烹飪、種植養殖、直播帶貨等內容,先后開展技術培訓20余場次,培訓居民400余人次。
目前,漢陰縣堅持“什么職業好就業、工資高就開展什么技能培訓”的工作導向,圍繞母嬰護理、茶葉制作、縫紉工、電工、電焊工、電子線束等技能,面向就業困難人員、易地搬遷群眾等重點群體開展“訂單式”定向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提升就業質量。截至今年10月底,全縣已累計舉辦修腳師、家政服務員、美容師、直播銷售員等培訓班58期1816人,其中脫貧勞動力參訓737人,分別占安康市下達任務的106.8%、105.2%。
內外并舉拓寬就業渠道
興隆佳苑易地搬遷社區位于平梁鎮興隆村,目前有居民441戶1702人。為促進搬遷群眾有效就業,興隆佳苑社區建立起居民就業臺賬,收集發布各類企業用工信息,開展“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活動,為居民外出就業提供便利。
社區依托1500畝標準化蠶桑產業園和社區工廠,組織沒有外出的居民到蠶桑產業園、社區工廠就業,有效增加了居民就業人數,搬遷群眾劉先進原本在外務工多年,為了照顧家人,他從2021年起選擇返鄉創業,在社區內承包了蠶桑產業園100畝和2間蠶室用來養蠶,兩年來帶動社區剩余勞動力就業35人。
興隆佳苑社區目前組織當地搬遷群眾到蠶桑產業園、蠶桑制種場、社區工廠就業,已累計帶動320余人,人均月工資收入在2200元以上,實現社區居民家門口就業增收的目標。
據了解,目前全縣采取“線上云推介+線下對接”相結合的方式,力求縣外轉移就業與縣內就近就業相結合,與江蘇常州、福建泉州、上海松江、廣東東莞等地協作聯動,推動求職者與用人企業雙向選擇,通過送崗位、送信息、送政策、送服務,打通服務群眾就業的最后一公里,讓廣大群眾“求職有門、就業有路、創業有助”。
2023年以來,漢陰縣共開展線上和線下招聘會26場,推送招聘信息25期,提供就業崗位3萬余個。全縣農村勞動力已實現轉移就業約8.2萬人,約占年度目標任務的117.7%;全縣脫貧人口已實現轉移就業30294人。
公益性崗位確保“兜底性”就業
在漢陰全縣退出貧困序列之后,仍存在一些家庭困難、勞動力弱的脫貧群眾,對他們在就業層面實施兜底保護,目前已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一環。
2021年以來,位于秦嶺深處的蒲溪鎮勝利村就向縣鎮兩級爭取了護林員、護路員、護河員三類公益性崗位12名,根據村“兩委”成員和村民代表集體商議,勝利村確定了12名公益性崗位具體人選,并根據公益性崗位人員履職天數,以及現場驗收勞動成果等方式,確定每名公益性崗位履職人員的月工資。
據統計,漢陰縣目前積極在農村(社區)開發從事環境保潔、河道管護等公共設施維護,及其他公共服務類公益性崗位,旨在促進“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重點群體就業。截至10月底,漢陰縣共計開發保潔員、信息員、炊事員、護河員等公益性崗位2524個,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274人,其中安置脫貧勞動力(含監測戶)就業1961人,為這些相對困難群眾的就業增收起到了兜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