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培 沈康
“趙支書,你好,我剛收了600多斤新鮮玉米,能不能請咱們社區幫忙給想個辦法,幫我把這些玉米賣出去,謝謝你們!”7月4日,家住漢陰縣城關鎮長樂社區福田小區的低保戶姚仁倫在電話里向長樂社區黨支部書記趙紅霞求助。
群眾有需求,社區有行動。接到姚仁倫的電話“微心愿”后,社區黨支部第一時間使用“安心到”小程序,將他的心愿整理成“需求清單”進行發布。不到2個小時,駐區包聯單位縣法院、縣文旅廣電局、縣融媒體中心、縣廣電網絡公司等紛紛在“安心到”小程序上報名參與活動,組織黨員干部幫助姚仁倫銷售新鮮玉米棒。
7月5日中午,趙紅霞帶著銷售玉米的1000多元現金來到姚仁倫家中,親手交給了他。“真沒想到這么快,打了個電話,只用了1天時間,就幫我把600多斤玉米棒子賣完了,真的太謝謝你們了。”接過趙紅霞手中的現金,姚仁倫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讓姚仁倫稱贊的背后,是漢陰縣認真貫徹落實“五同”工作機制,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工作部署,以“居民點單、組織下單、黨員接單”的閉環管理模式,推動“雙報到”為民服務工作見行見效的結果。
為提高志愿服務活動的針對性、精準性,該縣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征集群眾“微心愿”。線下,重點圍繞空巢老人、殘障人士等,組織社區干部、網格員下沉包聯網格入戶征集群眾需求,通過發放“心愿卡”、設置“心愿墻”等方式收集“微心愿”;線上,群眾通過在“安心到”小程序、“321”民情在線公眾號、小區微信群和撥打社區服務電話等“點單”方式廣泛收集“微心愿”。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群眾少跑路、需求準時達、事事有人管。為確保單單有落實、單單有回音,該縣探索推行“微心愿”征集、審核、公示、認領、實施、監督、公布七步工作法,細化工作流程,強化過程管理,幫助廣大居民實現“微心愿”。自開展以來,該縣共征集“微心愿”2861件,已幫助落實2250件,開展辦證、健康義診等上門服務5000余場次,幫助解決難題8200余件。“三單”閉環管理模式已成為該縣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
群眾普遍反映的需求,就是社區工作的重點。走進城關鎮濱河世紀花園小區,電梯、人臉門禁、電網入地、新能源車和電瓶車充電裝置等現代化社區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很難想象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建成的城市小區。
縣城各個小區不斷健全完善的民生設施,得益于該縣城關鎮各社區黨組織向群眾公開承諾辦理的“10件實事”說起。自推行“五同”工作機制以來,在8個城市社區黨組織中全面推行社區年度“10件實事”承諾活動,各社區通過走訪入戶,召開黨員大會、居民代表大會等方式,廣泛征求黨員、居民代表和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聚焦群眾“急難愁盼”事項,今年8個城市社區“量體裁衣”共敲定實事80件,正在一一推進落實。
為解決好“誰來辦”和“怎么辦”的問題,社區黨組織列出“項目清單”,駐區包聯單位根據各自“資源清單”,與社區黨組織主動對接,定期召開駐區單位黨建工作聯席會,逐條逐項落實責任主體,形成“共建清單”,通過組織交辦、領導包抓、黨員干部領辦的方式進行辦理,確保每個社區“10件實事”落實落細,努力將一張張“民生清單”變為“幸福賬單”,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通過‘雙報到’、社區黨組織承諾‘10件實事’等活動載體,有效凝聚起了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合力,充分發揮了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聯系服務群眾工作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真正解決了社區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切實增強了城市基層治理新活力。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全力以赴把每件實事辦好、好事辦實。”城關鎮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