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虎 馮友松 田新
千秋基業,人才為先。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漢陰縣圍繞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留住人才等環節同頻發力,聚力從建機制、強培育、拓思路等方面讓“引才聚智”的源泉活起來,讓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這一廣闊舞臺上“蓄勢賦能”。
建機制——激活人才振興潛能
人才怎么吸引?如何聚集、用好、留住人才?體制順、機制活、制度完善是吸引人才的關鍵,是考量一個地方的系統生態。
近年來,漢陰縣委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不斷深化改革建機制,著力在人才引進、培養、優化人才創業興業環境、提高人才服務管理上下功夫、出實招,相繼出臺了《吸引人才人口若干政策措施》《鄉村人才振興“十大工程”實施方案》《鄉村人才振興實施方案》《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在全縣重點企業建立人才工作聯系點的通知》等系列綱領性政策,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提供了機制保障,為激活人才“一池春水”注入了動力源泉。
機制順、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良好的機制環境是促進創業興業的基礎和沃土。“這幾年,漢陰人才引進體制機制很是順暢,特別是在吸引人才和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等方面,有了專家工作站建設經費補貼,吸引人才更容易了,通過專家現場指導解決了很多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縣領導還經常到專家工作站看望問候專家,給我們企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漢陰縣民享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蒲亞峰發自內心地說。
圍繞新時代新征程對人才的迫切需求,敢于破題,通過頂層設計、構建引才慧才留才政策體系,錨定遠景、激活“雁陣效應”,匯集“四方之才”,著力形成人才要素的集聚高地,必須加快完善創業興業制度環境。
實施“歸雁興漢”工程和“雙招雙引”舉措,優化引才聚才興業環境,該縣還出臺了《親商安商富商九條承諾》,而且縣財政每年還預算200萬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推行“產業+人才”雙鏈融合招商引才,推動問候、問情、問需、問策“四問”工作制度化,緊緊把人才鏈鑲嵌到產業鏈上。目前,已建立漢陰籍在外知名人士和創業成功人士名錄205人,回引投資百萬返鄉人才6人,勸募510名鄉賢人才返鄉就業創業。
人才隊伍的發展和壯大離不開貼心、暖心的優質服務,要想把人才留住,需用“店小二”式的服務,讓人才享受到“更好禮遇、更多機遇、更優待遇”。“這幾年縣委縣政府對企業的壯大、專家人才招引、技術成果轉化很重視,新建的人才公寓和招商引才方面激勵優惠政策能享受的、該享受的都享受了,還解決了專家技術人才衣食住行、子女教育等急難愁盼的事情,我們企業也得到了實惠。”漢陰縣中昌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趙昌濤說。
著力辦好人才“關鍵小事”,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聚力在人才安居、子女教育、衛生健康、創業扶持、配偶就業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形成“我負責陽光雨露,你安心茁壯成長”的服務理念和政策體系,打通了人才引進、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了各類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人才競相涌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不斷凸顯。
強培育——釋放人才資源動力
“剪枝就是讓它透光透氣,剪殘枝留好枝,培土稍高一點,好保苗防水澇,施肥要一基三追,這些技術大家記住沒,知道如何應用了吧,回去把自己的果苗修剪好。”西安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全挺詳細講解道。“很好,今天的培訓太實用了,講了獼猴桃根系生長特性及土壤肥水管理、控枝促果、病蟲害防治、冬季修剪等技術,這都是我們面臨的難題。”2022年12月8日,城關鎮中壩村獼猴桃種植園里,李大叔聽了專家的講授后笑嘻嘻地對其他30名參訓人說。
打造高水平人才隊伍,培育“雛雁”豐翼,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人才是最關鍵、最活躍、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初冬時節,鐵佛寺鎮合一村天麻種植大戶查海家忙得里外團團轉,每天要請三十余名工人搶抓天麻采收和加工,一派“歸倉”豐收景象成為當地許多農民增收的渠道之一。
談起當地有哪些“土專家”“田秀才”時,很多群眾為查海家豎起大拇指,本土的產業能人,天麻生產加工技術很硬,群眾還給他一個外號稱“林下種天麻、技術全靠合一村老查”。
走進天麻加工操作間與查海家交流時,他滿臉笑容地說:“以前我一直在外務工,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五年前回家過年和村支部書記馮友國閑聊想回老家種植天麻的想法后,在他的支持下,帶我出去學習種植加工技術,幫我注冊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主要負責天麻的栽種、加工和銷售,幾年的實踐我從一個外行人成了懂種植、熟悉加工的技術員,我還帶了好幾個徒弟。”如今在查海家先行帶動下,當地從事天麻種植的群眾達200余人,通過林地流轉、就近務工、種植天麻等提高收入,戶均增收3000元。
引來“歸鄉雁”育出“田秀才”,像查海家這樣返鄉創業的“土專家”只是該縣“致富帶頭人”的一個縮影,還有李科海、廖良仕、賀小松等一大批“能講、能干、有技術”的“田秀才”,他們在不同的產業領域中發揮著“傳幫帶”的作用,實現培育一人、帶動一片、致富一方,成為帶動群眾推進鄉村振興的“風向標”。
“這幾年我們在高素質農民培訓上做了一些探索,采取‘理論集中學+現場教學’‘農民田間學;嘏嘤’‘外出參觀實地學’等方式,新建的4個農民田間學校和6個實訓基地發揮了很大作用。”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蔣孝軍說。
多方聯動培育“土專家”,注入鄉村振興新血液。該縣緊緊圍繞實用性強的技能、高素質農民、專技人才等培訓項目,多元化開展全產業鏈技術技能人才培訓,2022年全縣開展家政服務、養老護理等各類技能培訓1800人,建成13個鄉村振興培訓基地,培育高素質農民及各類種養殖技能人才3000 余人次,評審認定高級職業農民21人、中級職業農民62人、初級職業農民1836 人。鄉土人才入庫1684人,輪訓鄉村教師2501人次、鄉村醫生156人,引導213名縣級專家人才服務基層一線。一組組人才培育數據、一大批“土專家”“大先生”“白衣天使”為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大活力。
拓思路——引才聯盟雙鏈驅動
創新人才引進模式,聚智助力高質量發展。該縣基于產業高端人才引進難、同類型產業又相對集中的現實情況,實施產業“引才聯盟”,推行“聯盟體”引才用才模式,以產業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領發展,實施“基地+人才+項目+資金”一體化的“集團軍”創新,已成為該縣人才引進與創新發展要素集聚的新特征。
2022年11月7日,筆者來到漢陰縣嘉木田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了解專家工作站建設及作用發揮情況時,公司負責人朱愛民介紹:“從2021年就與安康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產業研究所教授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了專家工作站,聘請兩名教授為工作站首席專家,現在專家團隊有6人,圍繞新品種的引育、實驗示范、技術攻關、產品研發等方面進行實驗,研發了綠茶、紅茶等優良茶系品種16個,還指導建立有京東、天貓、832平臺等5個線上銷售平臺和4個實體店,成效很不錯,年產值達360萬左右。”
缺乏人才就談不上發展,缺乏技術談不上產品價值。談起未來如何更好發揮專家工作站作用時,朱愛民信心十足、思路開闊。他說“借力專家們的智力,想走產業‘聯盟體’聘請專家模式,把本縣幾個茶葉合作社和種植大戶聯系起來,升級建立‘聯盟體’專家工作站,讓專家們在漢陰茶產業鏈上發揮作用,這樣既可以降低各自聘請專家費用,更能打造漢陰茶葉品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在嘉木田園公司得到了充分體現,同樣在漢陰縣民享實業有限公司專家工作站也得到見證,“聯盟體”引才模式、專家簡介等一應俱全。“在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2021年我們命名掛牌全縣首家獼猴桃種植專家工作站,目前專家工作站聘請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首席專家、省獼猴桃研究院和安康學院等科研院校共9名專家,他們每季度都要到漢陰做理論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該公司負責人蒲亞峰說。
據了解,民享實業有限公司為了發揮產業領航和專家站團隊智慧,還以“聯盟體”方式把全縣其他鎮村種植獼猴桃的30多個負責人匯聚起來,定期邀請專家分赴各點培訓,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幫助解決田間管理、保根保苗、土壤缺微量元素、授粉等技術難題,同時以培帶訓培養了6名縣級技術員。而且蒲亞峰通過跟專家交流學習實踐,自己也成長為一名獼猴桃種植“土專家”。
專家人才進村、鄉土人才富村。筆者走進漢陰縣益康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富硒食用菌加工車間,即將晾干的木耳、香菇鋪滿了整個院子,幾個工人正在包裝間分揀、稱量、封袋,快遞公司投遞員打包、裝箱、貼投送信息等,“小木耳、大產業”的豐收場景讓公司副總經理顏玉斌這位“土專家”喜笑顏開。
顏玉斌說:“我做了多年的農業產業,靠傳統方法發展是難呀,失敗的風險很大,最重要的是要有技術人才,正好這幾年縣上出臺引才政策,2021年我們建立專家工作站,聘請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副研究員李鳴雷作為首席專家,還有安康農科院的專家,目前簽約專家有6人,他們圍繞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等方面破解了很多技術難題,這幾年通過線上線下年銷售額在970萬元左右。”
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會落后。顏玉斌是個眼界寬、愛學習、善經營、懂技術、會管理的鄉土人才,這幾年他跟著幾個專家學了不少東西,還以‘土專家’身份指導全縣5個鎮7個村的食用菌生產,為其他食用菌合作社培養了8名技術骨干,他自己也被省政府及省農業廳表彰為‘技術能手’,技術大賽獎項就有三四個。
人才不僅要堅持“引進來”,更要加強本土人才的培育。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實施為雁筑巢、引雁歸來、育雁豐翼、助雁奮飛和“聯盟體”引才等舉措,已建成科研院校漢陰研究實訓基地6所、市縣級專家工作站12個、市級專家服務基地3個,培養市級突出貢獻專家5人、“金州工匠”9人。僅2022年剛性招聘高層次人才10人,柔性引進緊缺型人才33人,依托重點產業鏈組建產業“引才聯盟”5個,以“聯盟體”抱團柔性引進共享專家人才6人,建立項目、產業、企業 “三單對接”人才需求清單102個,柔性引進博士及副高以上職稱高層次人才31名,新申創縣級專家工作站9家,一個個專家工作站建成運行,一批批高技能人才競相涌入,構筑起支撐建設錦繡漢陰的人才“雁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