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鄧金波 韓青山)“一個投資項目從立項到審批,要跑20個廳局、53個處室,蓋108個章,需要799個審批工作日”——幾年前廣州市政協常委曹志偉繪制的投資項目審批流程“萬里長征圖”曾轟動全國。如今,在漢陰縣,這個堪稱環節最多、流程最復雜的建設項目審批已不再令人望而生畏了。
今年2月,漢陰縣政務服務中心充分發揮窗口作用,發揮集中辦理行政審批服務事項的優勢, 大膽改革創新審批模式,探索建設項目并聯審批方式,助力項目建設提速提質提效。
優化流程,167個工作日縮至56個
事實上,建設項目審批速度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串聯式審批方式,跑完一個部門才能進入下一個部門。
縣政務中心根據項目特點,打破各職能部門之間審批職權分割藩籬,推動前置審批方式創新,把原有互為前置的審批事項放到一個平臺同步實施,在部門之間建立一種互相配合、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由縣政務中心牽頭,縣發改、國土、住建、環保、消防、農林科技、氣象等部門配合,對建設項目整個辦理流程進行優化再造,初步形成《實施方案》。
方案的確定并非一蹴而就。縣政務中心將擬定的方案發給各相關部門充分征求意見,并召開協調會議研究討論,按照“最少申報資料、最優運行流程”的原則,商定內部運行流程、申請材料和運行模式。經反復論證后,最終確定按照“整合流程、一窗受理、并聯審批、信息共享、限時辦結”的原則,采取“立項審批、規劃審批、方案設計審批、施工許可”四段式同步審批方式。方案確定后以縣政府名義印發實施,前后歷時近2個月。
改革成效非常明顯,辦理時限由原來串聯的167個工作日壓縮為56個工作日,壓縮了2/3。
強化保障,構筑審批“堅實后盾”
為了使并聯審批工作運行順暢和高效,縣政務中心采取多種保障措施為項目落地保駕護航。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了建設項目并聯審批領導小組,確保該項工作的順利推進。二是制定配套制度。實行超時默許制和限時辦結制,各審批窗口如非特殊情況,必須在規定時限內完成事項審批,對不在規定時限完成同步審批、同步現場踏勘的,均視為同意和默許,由此引發的不良后果及相關責任由該行政審批部門承擔。三是建立審批平臺。建立了全縣統一的并聯審批系統,通過審批材料電子化、審批方式網絡化,構建網上審批和實體并聯審批平臺,為項目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同時,新流程實行全程實時監控,全程操作留痕,對于什么建設項目、哪個部門審批、審批的是什么事項、誰批的、何時受理的、何時辦結的,可全部查證,對不按流程規范要求辦理的實施問責,實現網上留痕,審批責任“終身追溯”。
優化服務,激發市場新活力
流程優化,時限壓縮,帶來的結果是精簡高效和群眾滿意。正如在外打拼10余年的王先生,在政務中心辦理建設項目審批時,對中心優質、高效的服務表示認可,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水平趕上深圳。
值得一提的是,在項目正式受理前,縣政務中心還提供前期咨詢服務和預審服務, 牽頭部門組織項目審批事項涉及的相關部門,主動作為,提前介入,一次性告知項目單位事項審批的程序、要求、聯系方式及所需材料等,指導項目單位開展前期工作,并請有關部門對申請材料進行初步審查,給出反饋意見,企業就不需要多頭跑,辦事更加方便,也提高了效率。在整個辦理過程中,縣政務中心全程跟蹤協辦。
經過半年的試運行,目前整體運行良好,社會效益初顯,共有29個項目進入工程建設項目并聯審批辦理。
實施建設項目并聯審批只是該縣政務中心行政審批改革創新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該縣政務中心積極落實“放管服”精神,建立行政審批及服務事項動態管理清單,引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進一步完善縣鎮村三級便民服務體系,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穩固提升全縣政務服務水平,優化投資環境,為漢陰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