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方鳳玲
今年以來,白河縣制度化落實“叫應幫解”工作機制,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短板補齊、長板更長,全力以赴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
暢通渠道“叫” 聲聲牽民意
暮色四合時,漫步于白河縣河街廣場,耳畔是悠揚婉轉的旋律流淌,眼前是輕盈歡快的舞步飛揚,煙火氣滿滿。
“我是河街社區群眾,晚上跳廣場舞時音響電量經常不足,私拉電線又存在安全隱患,能不能幫忙想想辦法,在廣場附近安裝幾個電源點?”白河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接到了群眾打來的電話。
掛斷電話,工作人員便第一時間做好登記并向領導匯報。3日后,6個規范安全的電源點便在廣場“安家落戶”,每個點位貼心設置了“一箱一閘”,確保用電安全。同時,借助電源改造,廣場照明同步升級,幾個“夜練精品場地”悄然成形,城市夜景與群眾文化生活相得益彰。
“我家門前路上揚塵好多了,馬蜂窩摘除了,樓下排污管通了,菜園環境也變好了!”近期,白河縣雙豐鎮天順社區居民王芳接到“民意熱線”回訪電話后,對其反映的事情辦理結果表示非常滿意。
據了解,自4月份啟動“叫應幫解”社會治理工作機制以來,白河縣通過線下綜治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線上“民生”專線、網上信訪系統、領導留言板、12345便民熱線,下沉走訪和網格力量,累計常態收集群眾呼叫事項3892件。
多措并舉“應” 步步連民心
“有事兒找村里,心里頭踏實!”這是宋家鎮雙喜村村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近年來,雙喜村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培優壯大優勢產業,精建細管人居環境,先后被評為陜西省首批“千萬工程”示范村、第二批陜西省“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示范點和第三批全省鄉村治理示范村。
“環境美了,腰包鼓了,接下來就是要讓老百姓樂起來了。”雙喜村黨支部書記楊錳說。自“文共體”建設開展以來,雙喜村積極實施“文化+”行動,建成文共體雙喜村子中心,升級配備圖書室、棋牌室、活動室、文化廣場等25處陣地,充分發揮“以文鑄魂、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的功能作用,真正讓群眾幸福生活富中有“樂”。
文化建設培根鑄魂、凝神聚力。白河縣以“四個一體”為路徑,構建緊密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通過整合資源建立1個縣級總中心、11個鎮級分中心、40個村級聯合子中心,推動城鄉文化設施互通、資源融通、服務貫通,并以此為依托實施“文化+”行動,有力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實現了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足的“雙向奔赴”。
整合資源“幫” 綿綿聚眾力
白河縣聚焦群眾關切的“急難愁盼”,通過統籌政策、結對共建、優化環境等方式,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為民為企辦實事、解難題、幫發展。
近日,麻虎鎮金銀村迎來強雷雨天氣,村民阮先生門前一棵大樹倒塌壓在電線上,既影響群眾用電,也阻礙交通。接到“民生”專線后,村干部、鎮供電所、老黨員緊密配合,立即對線路進行系統性排查和檢修。不足2個小時,斷裂線纜全面修復,路面清障全面完成。
一樁樁民生“關鍵小事”的圓滿化解,映照出的是白河縣社會治理上下聯動、點面協同的精細溫度,更是該縣通過齊心協力搭平臺、提能力、優服務,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生動實踐。
據了解,白河縣依托“叫應幫解”社會治理工作機制,通過整合部門資源,深化落實“支部聯建”“結對幫扶”“第一書記組團服務”“四百工程”“四進兩幫”等工作機制,產業基礎日益堅實,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綜合施策“解” 件件暖民心
針對群眾矛盾糾紛,白河縣充分發揮各級調解組織作用,建立多元預防調處化解機制,力促60%的矛盾糾紛化解在村(社區)、30%化解在鎮級、10%化解在縣級,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截至8月底,白河縣受理的3892件“呼叫”事項,已辦結3741件,辦結率96.1%,其中排查各類矛盾糾紛868件、化解865件,95%以上都在鎮村得到了及時有效處理。
之前,雙豐鎮雙河社區發生了一起因土地委托管理引發的跨村矛盾糾紛。起初,雙方在鎮綜治中心各執一詞,情緒十分激動。接到訴求后,鎮村干部聯合司法所專業調解員聯動介入,通過現場了解、法條解析、鄉賢說理相結合,最終促成雙方自愿達成協議,一方獲得合理補償,另一方明確土地權益歸屬,多年積怨得以化解,鄰里關系也重歸和睦。
此外,“叫應幫解”工作機制明確要求,在處理各類問題訴求中,簡單問題1天內解決,一般問題3天內解決,復雜問題7天內形成解決方案,切實提升矛盾糾紛在基層化解的時效性、有效性。據統計,96.1%的問題訴求平均辦結時間為2.6天。
“白河縣將繼續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進一步深化落實‘叫應幫解’工作機制,筑牢服務群眾‘最先1米’,推動基層治理效能更強勁、更持久。”白河縣委書記王日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