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王孝平 胡迪)今年以來,白河縣城關鎮積極響應深化農村廁所革命工作要求,創新實施廁改工作,讓小廁所成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感的重要載體。
靶向施策。該鎮以問題為導向,將廁改融入鄉村振興和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通過前期摸排建立16個行政村(社區)的問題廁所臺賬,因地制宜推出改造模式:水源豐富區域采用“水沖廁所+三格式化糞池+污水管網”;分散居住區推行“衛生旱廁+糞污集中處理站”,兼顧衛生與經濟可行性。為激發群眾積極性,該鎮利用90.7萬元專項整治資金,建立“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機制,消除農戶顧慮。同時通過戶院會、村規民約等途徑,普及衛生知識,引導群眾從“要我改”轉向“我要改”。鎮環衛所聯合相關部門下沉指導,確保改一戶成一戶。截至今年7月,累計完成戶廁改造2669座。
點面共振。該鎮將廁改作為和美鄉村建設的支點,與村容整治、污水治理等協同推進。幸福村同步鋪設污水管網,將廁所污水與生活廢水統一處理、循環利用,“家門口水溝變清了,路邊還種上了花,住得真舒心!”村民宋開健說。群力村依托廁改成果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青木瓜之味度假區的整潔衛浴設施與鄉土風情結合,成為集民俗體驗、田園采摘于一體的農旅綜合體,為鄉村注入新活力。
長效管護。該鎮構建全鏈條長效機制,杜絕廁改成效回潮。今年5月啟動問題排查整治,通過“見廁必查+問卷到戶”雙查,覆蓋1100座戶廁,鎖定27座問題廁所并全部整改清零。引入智能管護平臺,村民可一鍵報抽報修,清掏車定位、中轉站液位實現數字化管理;推行“縣政府+專業公司”外包模式,按標準組建清掏隊伍,設立維修站,確保3天內響應故障;落實“一戶一檔”“一廁一檔”,以精細化管理筑牢長效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