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1%和9.9%;5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緊密型醫共體讓群眾享受到優質可及的醫療資源,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十年來,陜西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不斷加強,三秦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傳遞出的“民生溫度”讓陜西代表心潮澎湃。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成為代表們關注的重點和熱議的話題。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畢業生就業工作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大局,事關每一個學生家庭的切身利益。”黨的二十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說,“西安交大2022屆畢業生近1萬人。我們大力開拓就業崗位,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為2022屆畢業生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
2012年至2021年,陜西省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由29.5萬人增長到33.3萬人,增長12.9%。2021年,全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初次去向落實率達86.98%,65.66%的畢業生在陜就業。
“‘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盧建軍說,“高校要擔當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聚焦國家戰略需要,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盧建軍表示,西安交大堅持立德樹人,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將教育引導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貫穿招生培養全過程,實施大類招生和通專融合培養,建立本碩博貫通培養體系、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同時,深入實施學生就業“五個引領計劃”,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99%以上,60%畢業生到西部基層和國家重點行業領域、關鍵崗位工作。
“今后,我們將發揮培養基礎學科人才主力軍作用,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不斷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進一步推動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盧建軍說。
讓群眾安居樂業更幸福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不斷從環境和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提升改善鄉村和城鎮居住條件。
“我們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作為實施民生工程,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多渠道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黨的二十大代表、安康市委書記武文罡說,近年來,安康全市累計開工建設公(廉)租房325個項目5.03萬套,建設限價商品房120個項目3.29萬套,發放租賃補貼3.6萬戶,在保障房小區創建省、市級“和諧社區 幸福家園”示范小區36個,城鎮低保家庭住房困難戶實現應保盡保。
易地搬遷讓群眾安居樂業。過去十年,安康市累計建設易地搬遷安置區1364個,搬遷群眾26.84萬戶、94.1萬人。2021年,該市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成效獲國務院督查激勵通報表彰。
“搬得出是基礎,穩得住是保障,能致富是關鍵。”武文罡表示,“我們始終把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突出辦好群眾最需要、最關心的三件事:一是興產業,大力發展茶葉、魔芋、核桃等產業,在安置區配套建成現代農業園區近900個;二是促就業,招引發展毛絨玩具、電子線束、服飾織襪等產業,在搬遷社區興辦新社區工廠1000余家、吸納就業3.4萬人;三是優物業,全面加強搬遷群眾出行、上學、就醫等生活服務保障。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搬遷群眾收入變化等動態監測,加快發展特色富民產業,推動新社區工廠轉型升級,持續優化社區公共服務,讓搬遷群眾致富有產業、就業有崗位、生活有品質。”
不斷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積極推動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強化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醫療服務體系,提升醫療保障水平,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遠、看病貴”難題,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滿意度。全省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年均增長18%,累計建成衛生健康機構3.5萬個、養老機構及服務設施1.7萬個。
“如今,我們佳縣的醫療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黨的二十大代表、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路生梅說,“一路見證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持續提升,人民群眾健康素養水平不斷提高,我感到很榮幸。”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學畢業后只身來到榆林市佳縣。作為當時榆林地區唯一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路生梅致力于推廣新法接生、科學育兒,創辦佳縣第一個正規兒科,創建愛嬰醫院。現在,路生梅雖然退休了,她仍然選擇每周一、三、五在佳縣為患者義診。
“隨著公共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醫療保障水平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路生梅說,“作為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更沒有退休年齡。只要群眾需要,我會繼續在佳縣干下去,爭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務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