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陜西省統計局發布我省上半年縣域經濟發展報告,數據顯示,上半年縣域經濟多數經濟指標好于全省,生產總值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4個百分點,扭轉了2015年以來季度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的局面。
縣域經濟多數經濟指標好于全省
經濟增速高于全省。上半年,全省78個縣(市)實現生產總值4248.92億元,同比增長8.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4個百分點,扭轉了2015年以來季度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的局面,有55個縣(市)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增加了10個。
上半年,全省78個縣(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39.89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69.09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04.34億元,高于全省平均增速6個、1.8個、1.7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也在持續提高。上半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4元,有32個縣(市)和17個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比一季度分別減少了13個和2個;上半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2元,增長8.0%,全省有24個縣(市)和21個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比一季度分別增加了3個和減少了1個。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躍平對華商報記者表示,上半年我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狠抓工業促投資穩增長,在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的發展上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部分縣(市)投資出現負增長
報告中也指出了縣域經濟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是縣域、城區投資不同程度回落。與一季度相比,上半年縣域投資增速回落了0.1個百分點,其中有6個縣(市)投資增速負增長;城區投資增速出現較大幅度回落,其中7個區投資增速負增長。二是大部分縣區服務業發展緩慢,一半以上的縣(市)、一半以上的城區服務業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地方財政收入高位回落。全省78個縣(市)地方財政收入增速15.5%,比一季度回落11.2個百分點,有50個縣(市)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其中有25個縣(市)是負增長。
杜躍平表示,由于發展底子薄,陜西的縣域經濟整體上實力偏弱,城鎮化水平偏低,經濟規模偏小,省內各區域發展不均衡,投資拉動不強。他建議,發展縣域經濟要繼續著力穩工業增長,努力擴有效投資,抓住各縣的優勢資源精準招商。同時可以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鼓勵發展服務業,擴大城鄉居民的就業渠道。
針對上述問題,省統計局專家認為,要著力抓好三項工作:一是抓招商引資,促有效投資。二是抓現代服務業,提升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三是抓稅源培育,提高財政收入質量。
(記者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