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
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推進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全面提升各類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第一節 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功能
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保護培育森林生態系統。發揮國有林區林場在綠化國土中的帶動作用。創新產權模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植樹造林。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擴大退耕還林還草,保護治理草原生態系統,推進禁牧休牧輪牧和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加強“三化”草原治理,草原植被綜合蓋度達到56%。保護修復荒漠生態系統,加快風沙源區治理,遏制沙化擴展。保障重要河湖濕地及河口生態水位,保護修復濕地與河湖生態系統,建立濕地保護制度。
第二節 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修復
堅持源頭保護、系統恢復、綜合施策,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繼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強化三江源等江河源頭和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加大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生態走廊、三峽庫區等區域生態保護力度,推進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支持甘肅生態安全屏障綜合示范區建設。開展典型受損生態系統恢復和修復示范。完善國家地下水監測系統,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有步驟對居住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與緩沖區的居民實施生態移民。
第三節 擴大生態產品供給
豐富生態產品,優化生態服務空間配置,提升生態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加大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等保護力度,加強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適度開發公眾休閑、旅游觀光、生態康養服務和產品。加快城鄉綠道、郊野公園等城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森林城市,建設森林小鎮。打造生態體驗精品線路,拓展綠色宜人的生態空間。
第四節 維護生物多樣性
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強化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加大典型生態系統、物種、基因和景觀多樣性保護力度。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完善觀測體系。科學規劃和建設生物資源保護庫圃,建設野生動植物人工種群保育基地和基因庫。嚴防并治理外來物種入侵和遺傳資源喪失。強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嚴厲打擊象牙等野生動植物制品非法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