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1月8日是一個屬于記者的節日。我們謹以最樸素也最真誠的方式,向每一位在路上的新聞同行,也向一直陪伴我們成長的讀者,致以節日的問候與敬意。
11月6日當天,安康職業技術學院的體育館內氣氛熱烈、活力滿滿。“融合創新·賦能遠航”思維拓展活動在此精彩上演,來自全市新聞宣傳戰線上的媒體從業者們齊聚一堂,以獨特的團隊競技方式,共同迎接屬于大家的節日。這不僅僅是活動的現場,更是我們這個職業的縮影——始終在場,始終向前。
記者,是一個總在“現場”的職業。這個現場,可能是重大事件的進行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可能是尋常巷陌里一個溫暖的角落。我們的使命,是用手中的筆、鏡頭和話筒,去定格時代的宏大敘事,也去雕刻個體的悲歡離合。我們記錄下鄉村振興的壯闊征程,也書寫著一個山村通過農旅融合繪就的“共富景”;我們為科技創新的突破而振奮,也為一個鎮上百姓舞臺升騰的“文化篝火”而感動。
這份職業的榮光,源于真相與守望。在這個信息奔流、眾聲喧嘩的時代,我們力求在信息的洪流中做一塊堅硬的磐石,去偽存真,激濁揚清,成為群眾值得信賴的“信息導航”。我們為弱小而問,為不公而鳴,努力讓陽光照進每一個值得被關注的角落。我們深知,每一篇報道背后,都系著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是我們永不枯竭的動力。
然而,榮耀常與艱辛相伴。在媒體格局深刻變革的今天,我們同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考驗。但無論傳播形態如何變遷,我們對專業的堅守、對真相的探求、對社會的責任,始終是新聞人不變的底色。我們堅信,優質的內容、深度的調查、溫暖的故事,永遠有穿透迷霧、連接人心的力量。
前路漫漫,筆耕不輟。我們將繼續懷著敬畏之心,俯下身、沉下心,努力創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我們愿繼續與您同行,于時代浪潮中執筆,在人間煙火里躬行,共同記錄這個偉大時代前行的每一步。
謹以此,致敬所有追尋真相、守護理想的新聞工作者!
融合創新·賦能遠航
見習記者 莊雅茹
11月6日,我市慶祝第26個中國記者節“融合創新·賦能遠航”思維拓展活動在安康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館內火熱舉行。
來自市委宣傳部、市記協、市融媒體中心、中省駐安媒體、各縣(市、區)及安康職業技術學院的百余名新聞從業者和媒體從業人員參加活動,他們暫時放下了手中忙碌的工作,組建為8支充滿活力的競技隊伍,進行腦力和體力的比拼。
本次活動由市融媒體中心精心策劃,聚焦“強化同行聯結、賦能職業能力、彰顯人文關懷”三個目標,突出互動、體驗和感悟,通過體驗式培訓寓教于樂,通過有針對性的項目讓大家增進了解與交流,通過游戲提升溝通協作、組織協調能力,樹立全局思維,增強團隊凝聚力和創新力。
記者節·記者說
安康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肖兵
這是市級媒體融合改革后的第一個記者節,也是我職業生涯的第十二個記者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和省市縣的媒體同行們,短暫地放下工作,共同參加了“融合創新·賦能遠航”思維拓展活動。活動辦得很熱烈、很豐富,大家放松之余,也深受感動和啟發。
在小組比拼的各個環節中,我們看到了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思想統一、步調一致才能走得長遠;切身感受到知行合一的難——知道不等于做到,人多未必力量大,關鍵要靠實踐磨合與驗證;明白創新探索的意義——在規則之內大膽嘗試、反復試錯,才能破局突圍、見到曙光;認識到戰略定力的價值——起步快很重要,但走得穩更可貴,最終的勝利往往屬于穩扎穩打的那一方。而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則在于人,在于“團魂”。一群人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奮斗、互幫互助,在挑戰面前彼此信任、互相托舉,才能持續從成功走向成功。
這些道理放在工作中同樣適用。在媒體融合和AI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唯有堅守共同價值目標,持續迭代認知與能力,不斷探索新方法、新路徑,同時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與耐心,方能于變局中開新局。這種日拱一卒、積小勝為大勝的強大信念,這份由內而外的凝聚力、學習力與創造力,或許是我們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AI浪潮所能擁有的最大確定性。
漢濱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一薇
在此次主題活動上,每一段體驗都鮮活而深刻。思維拓展活動中,和同行們并肩闖關,奔跑的腳步驅散了伏案的疲憊,協作解謎時的頭腦風暴更讓創新思路不斷涌現;座談會上,聽同仁們分享故事,講困惑、談變革,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創作的新視角,字里行間的熱愛與執著,也讓“記者”二字愈發滾燙。
我堅信基層是新聞富礦,更是踐行“四力”的主場,今后我會多往田間、車間、院壩跑,深挖鄉村振興里的奮斗故事、民生服務中的暖心細節,不做“走馬觀花”的記錄者,而是以打磨精品的工匠精神雕琢每一篇報道,讓新聞始終帶著泥土的質感與生活的煙火氣。
在扎根基層挖掘好故事的同時,面對新媒體浪潮,傳播表達的創新同樣關鍵。我深知當下傳播迭代不是“工具替換”,而是“邏輯重構”。我會主動打破傳統報道思維慣性,一邊精進短視頻剪輯、直播互動等技能;一邊守住“內容為王”的核心,把政策翻譯成“家常話”、把產業數據轉化為“百姓能懂的場景”,將漢濱的山水人文拍成有情感的故事。
而支撐我在基層深耕、在創新中突破的,始終是對新聞事業的赤誠熱愛。今后,我會以赤誠對待每一個選題、每一次記錄,既以筆為犁深耕基層土壤,又通過鏡頭展現鄉土風貌,不只是做“故事的傳遞者”,更要做“價值的傳播者”,用有深度、有溫度的報道記錄漢濱時代變遷、傳遞基層鮮活強音。
嵐皋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嚴杏棋
在第26個中國記者節來臨之際,我有幸參加了“融合創新·賦能遠航”思維拓展活動,與同行相聚交流,心中滿是使命光榮的自豪,更感責任在肩的沉甸甸。
我們在協作游戲中凝聚起團隊的向心力,在坦誠暢談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座談會上,前輩們分享的采訪經歷引人深思,媒體融合發展的路徑探討催人奮進。這些都讓我愈發清晰地認識到,新聞工作者既是時代變遷的記錄者,更是家鄉發展的推動者。
作為嵐皋縣融媒體中心的一員,我深知基層是新聞的富礦。過去一年,我踏遍鄉村角落,用鏡頭定格改革發展的堅實足跡,用文字講述鄉村振興的生動故事。
今后,我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立足嵐皋的生態優勢與文化特色,深挖本土故事。一方面,持續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推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鮮活作品;另一方面,主動鉆研短視頻制作等新技能,讓嵐皋聲音通過多平臺傳播得更遠更廣。我會始終堅守新聞理想,用真實、客觀、溫暖的報道,為家鄉發展鼓與呼,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書寫基層新聞工作者的擔當與作為。
漢陰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賀珍珍
我很榮幸在記者節來臨之際,參加全市“融合創新·賦能遠航”思維拓展活動,尤其是在“鼓舞飛揚”團隊游戲中,當所有人通過共同拉扯的鼓協作奏出和諧樂章時,我深刻體會到,完美的節奏來自每個人的傾聽與配合,這恰是“融合”最生動的詮釋。
這次活動讓我重新理解了媒體融合的內涵。它不僅是技術的疊加、平臺的整合,更是思維的重塑和團隊協作的升華。就像游戲中的鼓點,每個崗位、每種媒介形態都不可或缺,唯有同頻共振,才能奏出最強音。
在這個屬于我們的節日里,我更感使命光榮。前路漫漫,作為縣區融媒體中心的記者,我將把這份感悟轉化為前行力量,做“融合傳播”的踐行者,主動學習運用新媒體技術,讓新聞作品從“可讀”邁向“可看、可聽、可互動”;做“本土故事”的創新講述者,像找準節奏一樣找準受眾共鳴點,用鮮活語態讓縣區故事破圈傳播;做“團隊協作”的積極促進者,打破采編發環節壁壘,在溝通協作中提升整體效能,講好漢陰故事。
白河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婧
作為一名基層記者,我有幸參與“融合創新·賦能遠航”思維拓展活動。短短一天里,“進化論”“鼓舞飛揚”等項目帶來的遠不止趣味,更讓我深悟團隊協作的意義。
“把信送給加西亞”任務格外觸動我:“T字之謎”拼“T”字,我們集思廣益尋得解法;“重走長征路”時,眾人協作快速抵達終點;“漢諾塔”的挑戰,讓我們從混亂的各自為戰走向有序的協同破局,印證了溝通與規則在團隊協作中的重要性。正如新聞工作,采編流程環環相扣,任何環節疏漏都可能影響報道質量。唯有像完成挑戰般嚴絲合縫,才能確保新聞準確高效。活動還巧妙打破了層級與地域帶來的無形隔閡,讓抽象的“團隊凝聚力”,在一次次并肩破局中,變成了看得見的互助、聽得見的鼓勵,我們也由零散狀態,變成了目標一致、彼此托底的堅實團體。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也會將此次活動中的拼搏精神與團結協作能力,轉化為新聞宣傳的強大動力,以更飽滿的熱情、更專業的素養,講好白河故事、傳播白河聲音,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融媒力量。
石泉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周肇星
我很榮幸參加這次“融合創新·賦能遠航”思維拓展活動。為期一天的交流、探討,不僅讓我在思維的激蕩中明晰了方向,更在同行的守望中汲取了力量。這份深刻的感悟與收獲,將成為我未來職業道路上珍貴的精神養分。
活動中,我們分組完成了“價值組合”“鼓舞飛揚”“進化論”“把信送給加西亞”“極限時速”等挑戰任務。通過寓教于樂、融學于趣、化教于心的方式,我明白,獨自伏案是沉潛的積累,與同行并肩作戰才是直擊心靈的成長。這份成長,離不開扎實的專業功底,需憑借對行業趨勢的敏銳洞察領航,更要靠敢于試錯、不懼挑戰的勇氣破局。
此次思維拓展活動是思想充電,更是初心回望。我將把此次活動的收獲轉化為前行的動力,與同行一道,用有溫度的文字、有力量的影像、有創意的表達,講好石泉故事,傳播好石泉聲音,在融合創新的道路上逐光而行,在賦能遠航的征程中書寫屬于新時代記者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