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楚珺 彭明月
“你們家農村合作醫療每人可以少交160元,現在對低保戶有政策補貼呢。”門外颯颯冷雨,彭澤兵說著,為王麗遞上了一杯熱水。“多虧社區照顧,現在日子輕松多了……”王麗面色發白,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容。
彭澤兵是土生土長的平利縣廣佛鎮人,在廣佛村干了30多年的基層工作,現在又是廣佛寺社區的黨支部書記,對各家各戶的情況早了然于胸,尤其是家庭情況比較特殊的。
“我生病以后被社區納入監測戶,后來轉成了低保戶。我現在每個月1萬多元藥費減免下來只花千把塊錢了。”王麗說,搬到社區以后辦理了居住簿,感覺生活各個方面都有了保障。
“搬到社區后生活便利多了,平時帶帶孩子,把社區劃分的小菜園打理好,一家人吃不完的菜,就在社區小廣場每周三的消費幫扶活動上賣掉。閑的時候就報名社區的志愿活動,現在整個人開朗多了。”同年搬遷至社區的劉世艷,也覺得自己的生活來了個“大變樣”。護學崗、夜巡、重陽敬老……只要群里有活動通知,劉世艷就會盡量報名。今年的志愿服務活動積分榜,她一直穩居榜首。
今年以來,廣佛寺社區通過“一張笑臉,一句暖心話、一次性告知、一次性辦理、只讓群眾跑一次”的“五個一”,社區運用“線上+線下”工作模式,及時掌握人員基本情況和社情動態,同時開展線上“微心愿認領”志愿服務活動,線下設立便民服務窗口,以黨員志愿服務隊為載體,落實“責任、需求、服務”三單管理,方便群眾日常生活,豐富群眾文化活動,解決突出民生問題。截至目前,社區共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160余場次,志愿者參與800余人次,服務群眾4000余人。
“安居”更“樂業”,廣佛寺社區還通過“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的發展模式讓搬遷群眾“安身”更“安心”。
以生產出口箱包為主業的惠州市玉之瑾包裝制品有限公司,是廣佛寺社區大力引進的6家社區工廠里的“新秀”。“工人底薪是2500元,熟練工可以拿到4000多元。”據公司負責人蔡斌介紹,目前社區提供的臨時廠房容納人數和機械有限,新廠房落成后,用工人數可由目前的30多人升至80人左右。據悉,廣佛寺社區目前發展的6家社區工廠,共帶動就業200余人。
從一開始的群眾不適應、社區難管理,到如今的群眾安居、樂業、致富,廣佛寺社區的“轉身”并非偶然,社區引領搬遷群眾實現安居夢,開啟幸福新生活,這樣的嬗變發生在平利的廣袤鄉土上。
據統計,“十二五”以來,平利縣累計搬遷32607戶98055人,搬遷人口占全縣常住人口總數的55.2%,全縣共建設易地搬遷安置區110個,其中300戶以下小型安置區83個,300至500戶安置區12個,500至1000戶安置區7個,1000戶及以上的大型安置區8個。人員管理難、生活融入難、就業增收難、作用發揮難,這些問題曾經嚴重制約著社區發展。
從2020年開始,平利縣積極探索黨建引領易地搬遷后續管理服務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全力破解易地搬遷后續之策、管理之需、發展之道,探索出了“黨建引領強、產業就業好、配套設施好、服務保障好、社會治理好”的“一強四好”新路徑。
截至目前,平利縣易地搬遷家庭實現就業17351人,“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為7444戶搬遷戶發放居住簿,讓群眾搬遷就地享受就業、就學、就醫、養老、社保等服務,實現62個安置點黨組織全覆蓋,“一站式”便民服務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