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唐正飛
“孝親敬老、守義盡責”的孝義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根脈,更是新時代破解基層難題、增進民生福祉的寶貴精神資源。恒口示范區將孝義文化嵌入政務服務、醫療保障、鄉村治理各環節,用鮮活實踐證明:傳統美德不是靜態的“文化遺產”,而是可轉化為治理效能、民生溫度的“活資源”。
孝義文化是基層治理的“溫情尺度”。政務服務既需“效率刻度”,更要“情感溫度”。恒口市民中心跳出“重流程輕人文”的慣性,把孝義文化從道德倡導變為治理實踐:“孝義宣傳角”用身邊楷模替代抽象說教,“服務態度+業務效能+孝義踐行”三維考評將“孝于人民”制定成干部準則,而審批時限壓縮60%的“硬成效”,疊加急救藥箱、輪椅借用的“軟關懷”,讓“義于服務”落到實處。這種“效率與溫度并重”的邏輯,本質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與傳統美德的融合,既提升了政務公信力,更讓群眾在辦事中感受文明暖意,為基層治理注入情感認同的“軟實力”。
孝義文化是民生保障的“暖心底色”。守護特殊群體,既是民生責任,也是文化傳承的應有之義。恒口示范區中心醫院實施的上門護理為行動不便老人免去奔波,1元便民門診減輕慢性病患者負擔,生日關懷、輪椅陪診等細節,讓醫療服務超越“治病”功能,回歸“愛人”本質。這些看似細微的舉措,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當代延伸——當民生保障不僅靠制度“兜底”,更借文化“潤心”,便能在守護群眾健康中筑牢“敬老家風”,讓民生溫度直抵人心。
孝義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活力紐帶”。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月河村以黨建為引領,把孝義文化轉化為振興動能:“孝義之星”“好媳婦”評選樹起榜樣,“一約四會”破除婚喪大操大辦舊俗,“支部+合作社”模式帶動村民年增收1.7萬元,實現“產業增收促文明”的良性循環。該村矛盾糾紛同比下降65%、躋身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的成效證明:孝義文化能涵養文明鄉風,更能凝聚“支部領頭、黨員帶頭、群眾跟走”的合力,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久精神動能。
孝義文化是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是凝聚民心與力量的紐帶。全方位深化孝義文化實踐,使其在與基層治理、民生保障、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中煥發新生,為幸福安康建設筑牢深厚文化根基、凝聚強大精神力量。